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2007考研政治大纲考点全解2
    

2007考研政治大纲考点全解2

更新时间:2006/7/26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是相互促进的,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是推动现代科技革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3)引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1)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哲学论证;
(3)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现代科技革命进程中的新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1)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它推崇自然科学,主张哲学应放弃传统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具体科学知识的综合或语言分析,强调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实证范围。
(2)人本主义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2.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强调客观规律的作用,但反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但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既要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局限性,又要借鉴和吸收其合理之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辉煌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集中体现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1)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4)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概括,属于第二性的东西。因此,物质与物质范畴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其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历年考试情况:1999年文科第1题
2.主要的考查点有三个:(1)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性的表现及其分析;(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性,主要考查的是列宁对物质范畴下定义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命题方式以单选和多选为主。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同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2.运动与静止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③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空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无限。
1.物质的惟一特性不同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3.现实的时空与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不同:前者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后者是人们对现实时空的反映,是主观的。
4.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导致了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物质的运动是客观的,因而时空的存在也是客观(绝对)的;物质运动的状态是变化的,因而时空的具体特性也是变化(相对)的。适当了解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1.历年考试情况:2000年文科第17题
2.主要的命题点在于:(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通常会引用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基本观点,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和评价;(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相对静止的意义。命题方式以不定项选择题为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