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学院领导,带的学生越多。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两位教授所带的研究生都在30人以上。
记者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采访,了解到该学院有两名教授所带的研究生都在30人以上。几十名研究生要见老师一面都非常困难,同学们希望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能够经常听到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这两名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万明习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生命学院原副院长张镇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明习教授现为何梁何利奖提名专家,并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等职。张镇西教授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激光生物学报》副主任编委、《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和《激光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学会陕西省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尽管职务众多,工作繁忙,但还有几十个学生每天在门下等着他们抽出时间来指导。
在采访中,多位研究生扳着指头数起了他们所知道的“同门师兄弟”的名字和人数――万明习教授:17名硕士研究生,7名脱产博士生,7名在职研究生;张镇西教授:16名硕士生,5名脱产博士生,5名留学生,4名在职研究生。而且,这可能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因为“有些在职的研究生根本没见过面,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如果再算上他们,人数可能会更多。”一位研究生说。
面对如此多的学生,老师是怎么指导的呢?同学们普遍反映:很难见到老师一面,与老师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即使是电话也只能打办公室的。张镇西教授告诉学生:最好不要打手机,因为事务太多,接起来很不方便。万明习教授的学生更不幸运:硕士生得不到他的任何指导,有问题只能去向师兄们请教,博士生除了要代老师指导硕士小师弟外,自己有问题大多数时候只能与学院安排的另外两位没有资格带博士生的老师切磋。同学们说:在这里读书,主要是靠自觉,没有人管你每天在想啥、做啥,也没有人管你每天是否有进步。有些同学无故离开学校几天几十天,也从来没有老师来问。一名在职的学生在张镇西教授门下两年,却从来没有与师兄弟们打过照面。
西安交通大学有条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而且必须有一篇发表的论文被SCI或者两篇论文被EI检索,毕业论文更是必须完成并通过答辩。由于得不到有效指导,也由于管理不严,部分同学把抄袭、拼凑作为手段来完成做论文这一课,个别人干脆就找别人来代劳。
张镇西教授的一名彭姓学生不仅找人代写论文,还动员老师把1/3的硕士生带到自己开的公司里干活。一名同学告诉记者,从去年读研以来,就一直被老师指定在公司“锻炼”,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很少间断,连寒、暑假也不例外。因此也没有时间到教室去上一年级硕士生应该学习的各种课程,只是在考试时才被老师“放假”几天。
对于这些情况,该校一些老师并不认同。同是博士生导师的一位教授就说:“光是科研工作就需要一名学者投入全部精力,何况还有应酬不完的各种行政、社会职务,招这么多学生,能不误人子弟吗?”另一位教授也忧心忡忡地表示:“越是学院领导,带的学生越多。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还给其他人起了不好的引导作用。”也有老师反映,据他们了解,此类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本报记者 王乐文 赵亚辉)
怎么认识导师带研究生过多问题
不能完全责怪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一位导师带20多位研究生而无法顾及的问题,不能完全责怪老师。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的增长率太快,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高了。一位教师带多少研究生,并不是教师们自己决定的,他们按照学校的分配数字带学生,而学校是按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计划分配给院系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教师带的学生过多是研究生招生计划不顾及实际的师资力量的结果。有的学校为了能够招更多的硕士生,将一些并不够格的教师提升为硕士生导师,客观上也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降。
当然,研究生阶段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师的指导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自己钻研。导师更多地起着一种督促前进的作用,而不是牵着学生前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以在学生身上花了多少时间为唯一评价指标,而应该重在如何指导。同时,我的经验是组织、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切磋非常重要,这种切磋、讨论可能比导师的单向指导带来的进步更大。
关于研究生培养年限的问题――
“一刀切”不可取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改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相当于硕士阶段视为本科生培养的高级阶段,这样,两年的时间是足够的。有的国家,大学学习年限较长,前一阶段是普通高等教育,结束继续学习专门化理论,毕业之后就是硕士。在我国,硕士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培养阶段,硕士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很多时间会花在英语和政治的学习上,同时毕业论文也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学生真正用来深入专门课程的学习的时间不多,两年或者两年半时间完成学业非常困难。厦门大学一些试行两年或两年半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前只好又回到三年。
现在博士生培养年限一般院校为三年,在职攻博为四年,国家的培养经费按三年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宿舍也只有三年。这就使一些尚未合格的博士生只好如期毕业,他们的培养质量成了问题。博士生的成长有快有慢,研究的课题有长有短,“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并不符合博士生培养的规律。北大的博士生培养年限为四年比较合适,但以社科类与非社科类划分年限长短的做法,我认为并不合适。
现在提倡硕博连读,对于这种做法,我有些疑惑。博士生需要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而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否能够成为博士生的培养对象,在本科学习时是很难判断的。本科阶段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博士生培养的对象。
发表论文与学位能否画等号――
防止弄虚作假之风
现在的规定是,教师晋级、研究生毕业都需要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前出版的核心期刊有限,如果20多万副教授和20多万在学博士生都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刊物不够。为能达到晋级或者毕业条件,就会助长不正之风。同时,一些期刊借故征收版面费,有些刊物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从双月刊变成月刊,再变成半月刊,刊物越来越厚,文章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我认为,研究生授予学位,应当严格审查其学位论文;教师晋级,应该严格审查其代表作;不必刚性规定多少篇论文,在什么刊物上发表。潘懋元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