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复习试题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更新时间:2006/9/4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120 .试述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答: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①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②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 ( 生物 ) 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③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④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 学以及酿涸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超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121 .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

答: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于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医药知识的积累: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此总结、升华,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2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

答: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①理沦框架的建立:《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该书全面沦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这三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

②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临床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疗法从单一的“对症治疗。发展为有规律的用药,并多采用按一定法度组成的复方,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推动了对药物的深人研究。药物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 ( 神农本草经 ) 的成书。药物理论的提高,促进了方剂的发展。虽《内经》仅载 13 方,而先于《内经》的五十二病方》约载方 280 余首。张机的《伤寒杂病论》,载方 269 首 ( 扣除《伤寒论》 )112 方与《金匮要略》 262 方中的重复 ) ,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疗效确凿,故被奉为“经方”。针灸技术的发展:中医的针灸疗法早于药物疗法法。针灸疗法约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当时的许多著名医生都用针灸治疗疾病,如战国时期的扁就善于针灸。他用针刺急救厂号太子的尸厥病,用砭石割除了秦武王面部之疾,等等。《内经》所载治病方法,电多为针灸。该书对针灸理论及穴位的论述颇为详细,记载了 365 个腧穴 ( 但实际计算与之不符 ) ,提出了五输穴及十二原穴的概念,并特别强调补泻手法,记载了逢时补泻、迎随补泻、疾徐补泻、深浅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提插补泻等多种操作方 法。

123 .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答:刘完索 ( 字守真 ) ,创河间学派 ( 后人尊称刘河间 ) ,倡导火热论。他认为 - 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病皆因火热,故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 ( 字子和,号戴人 ) ,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 (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 李东垣 ) ,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 ( 字洁古 ) ,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 (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 ,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124 .试述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思路

答: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学理论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因此,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是:①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②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③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④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⑤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125 .何谓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何意义 ?

答: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人体生理上,强调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并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在病理上,着眼于整体,重视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并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在诊断上,察外知内,根据外在病变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综合分析辨证;在治疗上,强调从整体进行调节,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26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答: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楼体结构的一部分;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 ( 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口舌生疮可用泻心火的方法治疗,等等。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

127 .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答: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 “大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剩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索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

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

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如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 ( 灵枢,顺气日分为四时 ) 说:“夫百病者,多以且慧、昼安,夕加,夜其”;地域环境的不问,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③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128 .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

答: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这说明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常可导致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成恶化,甚至死亡。

129 .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答: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疾病的诊断确定后,就要根据“病”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某些病可用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如疟疾则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黄连三颗针马齿苋等治之,肠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但以一方一药治疗一种疾病,并非中医学治病方法的主流。

在辨证思维过程中,以证候作为辨析目标反映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但若只考虑证候的差异,即只考虑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貌,要想认识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必定是困难的,辨证的准确率也必定不会高。反之,若只将疾病诊断清楚,而没有运用辨证思维辨出反映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证候,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诊治特色,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提高辨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辨证思维的优势,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出证候,随证施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