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复习试题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更新时间:2006/9/4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224 .怎样运用阴阳理论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答: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出现偏盛、偏衰、互损,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因此,阴阳学说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来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阳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终致阴阳两虚。

225 .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四诊方面的应用。

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说明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如观察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者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者为病属于阴。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燥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语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再如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状态分,浮大洪滑者为阳,沉涩细小者为阴。

226 .阴阳学说在指导确定治疗原则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答: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盛、偏衰和互损又是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朋阳的协调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具体而言,阳偏盛的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的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具体而言,阴偏衰的虚热证,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的虚寒证,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阴损及阳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阳损及阴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227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如何 ?

答: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呵概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二是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境:三是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生理联系。

228 .何谓“五行胜复” ? 其规律如何 ?

答: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 ( 即胜气 ) ,则引起其所不胜 ( 即复气 ) 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 ( 即复气 ) 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

229 .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指导脏腑用药 ?

答: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 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人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230 .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之。

答:“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用以说明其中一行与其它四行的联系方式。从五行相生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生我”与“我生”,以木为例,则“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难经》称“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从五行相克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克我”与“我克”。仍以木为例,则“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内经》中称“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31 .如何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

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32 .如何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举例说明之。

答: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即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②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即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等。③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

233 .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有何意义 ? 举例说明之。

答: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于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肝属木,脾胃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能克脾土。若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 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

234 .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

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的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根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补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35 .何谓“中和思维” ? 举例说明中和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中和,又称“中庸”,“中行”,“小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乎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含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和和谐,这种平衡和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

236 .何谓“类比思维” ? 举例说明类比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类比,是根据两个 ( 或两类 ) 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如中医学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yin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的病症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游移、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