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国“十一五”(2006年—2010年)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A.普及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B.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C.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D.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 )
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B.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C.管理民主 D.提高农民收入
18.制定“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要坚持的原则是( )
A.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C.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D.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19.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
A.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B.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C.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 D.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是( )
A.扩大就业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理顺分配关系 D.发展社会事业
2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 )
A.发展先进制造业 B.提高服务业比重
C.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D.积极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2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3.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均的分配,它意味着( )
A.权利的平等 B.分配的合理
C.机会的均等 D.司法的公正
24.社会公平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B.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D.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25.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 )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高增长
2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的重要论断是( )
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B.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D.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7.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8.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国政府主张( )
A.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
B.反对人为设定时限
C.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
D.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
29.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实行的政策是( )
A.鼓励 B.支持 C.引导 D.依法监督和管理
30.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其前提条件是( )
A.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B.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C.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D.促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