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部分
大纲要求
1、 毫针刺法
(1) 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 进针法。
(3) 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 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 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 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 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 针刺的注意事项。
2、 灸法
(1) 灸法的种类。
(2) 灸法的作用。
(3) 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 拔罐法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 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重点
一、 毫针刺法
1. 选择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