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料的选择。网上同样有很多针对红宝书的讨论。我用的感觉是尚可。其实,市面上各种讲义、教程的篇幅都和红宝书差不多,坦白地说,这个篇幅,知识点不可能全。即使再厚些的书也不可能全。但覆盖率一定可以达到95%以上(除当代和时势)。所以,如果你不是想考90+,用任何一本都是可以的,但是红宝书可以减少你时间资本投资。如果你想考90+,我觉得应该看高教社的《考试分析》(不是红宝书),加高教或人大的课本。其实我在十一月以后,知识点基本已经打通了,看任何一本书感觉都是一样的。
关于习题集。我当时用的是徐之明的《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选择的初衷是这本书政经部分真的很爽很爽。虽然偏难,但做完之后绝对有高屋建瓴的感觉。此书的缺点有二,一是第一部分没有解析(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开始不得不从第二部分开始看);二是哲学部分超烂(晕,好像总的说来是买打眼了)。因为哲学超烂,后来我又买了恩波的1200题,那本哲学还不错,推荐。但是政经不推荐。关于总的习题数量,我觉得客观题1500——2000道是合适的。但市面上无论是1600题、2000题还是2200题我都没做过,不便评论。至于毛概和邓论,每本都差不多,邓论我印过肖秀荣讲义里面的题,挺基础的,不过确实不错。
关于押题。有人说应该信,有人说不该信。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客观题考的都是知识面,说押中多少都是骗人的。但主观题有所区别。我考试前买了肖秀荣的四套卷,考试时发现,五道大题(当代那道看都没看)中有四道被他押中了,不愧是命题组下来的。事实上,对大题的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肖秀荣暑期给了十五道重点大题,和最后四套卷里的题并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不要相信所谓信息,但命题绝对是有规律可循的。还要澄清一个观念:不是谁讲得好,谁押题就准(如徐之明、齐鹏飞押题,用李海洋的语气说就是:他们押的题啊,我说啊,真有后现代风格啊!),相反,讲课很垃圾的人押题也许会准(肖秀荣的课就基本属于不能听的那种)。医学全在.线提供
关于最后冲刺,我其实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因为当别人都在狂背政治的时候,我却不得不在数学和专业课的题海里苦苦挣扎。但还是有一些微薄的体会。一是关于冲刺班,如果你不是那时才刚刚开始看政治,可以说,冲刺班的作用是0!押题也不准,知识点串讲也不全,毫无必要,浪费时间。但第一轮听强化班的时候,可以结合去年的冲刺班听一听,主要听答主观题的技巧,还是很有益处的。如果你平时复习的还可以,应该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复习计划,比如说,系统地做一些以前错过的题,再整理一下做大题的思路(李海洋的冲刺班总结的就很好),当然,适当的模拟也是必要的。至于背诵,我觉得一定要有针对性,像启航20天20题那种人人都背的资料,我倒觉得不如肖秀荣四套题来得实在。并且那些资料往往思路过于复杂,有误导你的可能。当然这些都是我当时的愿望,没有实现。我唯一比较庆幸的是,听了李海洋的答题方法,买了肖秀荣的题。即使这样,肖秀荣的题也只是混个脸熟而已,没有真做。
关于答题技巧,我觉得客观题是没有什么特殊技巧的。做客观题的水平取决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一方面是答题感觉的积累。到了考场上,感觉通常就是:会的题就直接往上写,而不会的基本是打死也写不出来,尽早处理掉。还有个别题是本来会,因为缺少系统复习,后来忘了,相当郁闷。郁闷也没有用,想是想不出来的。所以平时的复习一定要全面到位。主观题则不同。答主观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题目让你答什么知识点,至少也要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这一点解决了,具体知识倒相对来说没有这么重要,只需要按感觉往下写就可以了,每个知识点写3-4行,然后重起一段写下一个知识点就OK了。命题造句。这一点我的经历可以证明:我是提前一个小时交卷的(因为没做过模拟题,时间没控制好),有的大题写满了才发现某某要点再写上这样两句话就更好了,可试卷上已经没有空白,只好放弃。考完本来以为大题要往下拖分,可没想到的是,真正往下拖分的恰恰是客观题。这说明,真正决定你分数档次的还是你平时的积累。
以上就是我政治复习和考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朋友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