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08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
    

2008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

更新时间:2007/12/9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34,土地价格(三)

  (1)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

  (2)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实质)

  (3)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②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35,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三)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3)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6,垄断和竞争(三)当代垄断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私人垄断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的结果)

  (1)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37,垄断利润(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金融资本

  (1)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8,垄断价格(三)形成基础:垄断统治;

  (1)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购买和销售时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

  (1)国家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三)国家垄断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占统治地位的资本:金融资本,统治者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其统治形式—参与制;在政治上实现统治形式—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二战后,垄断组织表现为跨行跨部混联企业。

4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①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四)★★★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三种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3)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4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四)★★

  (1)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循环考察连续性

  4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划分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分析剥削程度

  (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速度不同;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4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四)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价值

  (1)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2)无形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减少无形损耗的办法:①提高劳动强度②延长劳动时间③提高对机器利用率。

  (3)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4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四)

  (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生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

  (2)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n=U年/u。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流通时间取决于生产地点离市场远近,交通和市场供求、通讯

  47,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四)★★★

  ①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比率大速慢,流大速快。

  4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四)★★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资本周转:加快资本周转的结果: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流动资本增殖程度)

  ①可以减少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②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③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①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②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增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③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9,社会总资本运行(四)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前提)

  ①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②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医学 全在.线提供

  50,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四)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①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生产规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5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四)★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可以引申出:

  ①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物质条件是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

  ①I(c+v+m)>I c+Ⅱc或I(v+m)>Ⅱc。

  ②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

  ①I(v+∆v+m/x)=II(c+∆c)必须到外部交换才可以实现的是:I∆v、I m/x、和II∆v

  ②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

  (5)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