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④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③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为知功”。④重视“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2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
(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2)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熟,并进行扩展)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0,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