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要点:
1.(1)新民主王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特点有: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围。②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曲指导。④新的革命前途,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选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区别是“主要的革命者”(即领导阶级)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两者在革命任务与性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革命,才能进行后一个革命;但另一方面,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它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选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2.(1)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凝聚了中国革命的深刻经验,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同时也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前进曲意志和力量;它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2)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52年时,我国由新民主生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国际条件均已具备: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杜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因此,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1952年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曲历史必然。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相似的因索,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二是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也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心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王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7.以下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材料:
材料l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l,2004的差距为4:1,再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为5~6:1。
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城市为65 4%,目前,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
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城市人享受到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都是国家财政投资建设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农民投资的。
最近几年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指新增加收入的消费增量)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0年到2004年,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5.3%.而同期市民为69 5%。目前我国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多都不到城镇居民的50%。
材料2
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巨额资金;中国的城镇化加速后,农地在低水平估价下大量转的非农地.农民工又长期保持极低的工资水平。
材料3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通性的趋由;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材料4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十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请回答:
(1)结台材料I、2,指出我国城乡的现状及农业曾经对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2)材料l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何在?
(3)如何理解“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4)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什么?如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5)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案要点:
(1)城乡差距拉大加剧,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上,而且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更大。
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长期的巨大的支持,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是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的需要。农村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趣。只有广大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后,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太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3)“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总结许多国家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工业化初期一般用农业积累支
持工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则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一般在第二个阶段政策调整及时的国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就会协调发晨,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忽视农业,就会导致城乡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中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应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但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有着
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4)党中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己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新发展阶段。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一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不同的国家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对农业进行反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各项指标均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另一方面,从财政收入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无源之水。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这样,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公共品就具备了一定条件。
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少取、多予、放活。
以城带乡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大量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这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健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5)“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科学概括。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改变村容村貌,而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农村政权建设、治理的内容,又有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系统转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亭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材料
从2001 2005年中国GDP总值共计约为55万亿元,即7万亿美元。在物价基本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人均GDP由1038美元增长到1700美元,人均储蓄余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5780元和6850元上升到10787元和10493元,电脑和家用汽车普及率则分别由10. 3%和O.6%上升到41.0%和9.4%。
从2001到2005年,外商在中国内地的投资金额在2500亿美元左右,投资回报率83·2%,平均每年近5%。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总共汇出利润579.4亿美元。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五年进口了约2 4万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入世5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占到13%比重。2001年我国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而2005年我国已跃升为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已成为WTO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5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靠件共2743件,其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就有434件的占16%
入世前后几年数据对比
> > |
1990年 |
2001年 |
2005年 |
GDP(亿元人民币) |
67795 |
109655 |
182321 |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民币) |
4839 |
6860 |
10495 |
出口额(亿美元) |
1511 |
2661 |
7620 |
进口额(亿美元) |
1588 |
2436 |
6601 |
外汇储备(亿美元) |
1050 |
2122 |
8189 |
请回答:
结合材料评析中国人世五年的利弊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立场。
答案要点:
2001年18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材料中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入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竞争将更深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