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渔
备受关注的2007全国考研于1月20日开考,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2007年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考研首次出现降温现象,全国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增长幅度。(1月21日《三秦都市报》)
经过了近10年的炙手可热之后,考研而今终于呈现衰微之象———尽管是“相对”而非“绝对”,但就是这种风吹草动的变化却足以让我们有机会一窥暗藏其中的隐秘。
对于考研热“降温”,大家多是从就业理性的角度去阐述,这当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随着考研大军的日益庞大,考研的边际效益被逐渐稀释殆尽,大学生们付出了高昂的时间、金钱成本,却越来越难以获得高人一等的就业感觉,甚至不考研反倒成了一种优势。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大学生们对考研退避三舍?
但显然,就业理性远不是导致考研热“降温”的根本性因素,在承认其对考研热构成消解的基础之上,我更愿意相信,考研及其所代表的教育制度所面临的价值危机才是隐身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考研的目的是什么?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就业。不错,在今天来看,大学生考研或者说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至于其他都是奢侈的。而当就业成了考研的惟一目的,甚至当就业成了接受教育的全部旨归,我们就可以毫不迟疑地做如下判断:教育体系正在丧失它的本来面目。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附着在考研上的就业优势被蚕食殆尽,以致成为就业的羁绊,它才会如此轻易地被部分大学生所抛弃。而当今的研究生培养现状———畸高的学费、不合理的培养制度、师德的堕落、知识供给的贫困,凡此种种,更是加剧了这种被抛弃的速度。医 学 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也就是说,考研及其背后的教育制度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知识最大化的功利品性,既无可能建立起自己应有的尊严,更无力在教育与学生之间营造一种认同感。一旦维系二者的利益纽带松弛下来,缺乏价值认同的大学生们如鸟兽散的后果当是不难想象的,考研热的“降温”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理性主义的,以追求知识、创造文明为己任,而事实也证明,奠基于绝对现实主义之上的教育之塔,无法摆脱海市蜃楼的宿命,它能提供给学生们的也只能是一个镜花水月、薄如蝉翼的未来。因此,从绝对现实主义回归理性主义是我们的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