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国首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包括,政治、外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由各招生单位命题。次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除原有科目外,增加了一门专业基础课。1980年,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英、俄、日语)首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还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980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结构被一直沿用至2002年,期间略有调整。
随着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增加,考试的组织和管理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因此,从招收2003年硕士生起,适当减少了入学考试中初试科目的门数。当年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为4门,保留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2007年,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3个学科门类初试科目为3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及专业基础综合。2008年起,教育部开始对部分学科初试科目及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当年,教育部对纳入农学门类招生所有学科专业(含其他学科门类中授予农学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公共基础和动植物类学科群的基础综合实行联考,其他学科(16个二级学科)的基础综合,招生单位可自行命题。调整后,农学门类专业初试科目仍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明年,教育部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目前,部分招生单位正在不断加大初试自命题业务课的改革力度,部分招生已按一级学科(群)设置考试科目。
在我国首次恢复硕士生入学考试时,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但对复试没有具体规定。而在1979年至1982年的招生中,甚至没做硬性要求招生单位。个别专业确有必要的,可在完成原规定科目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复试。复试与否由招生单位确定。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初试的基础上进行复试,有利于对考生的全面审核,因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1983年各招生学科、专业均进行了复试。
近几年,许多招生单位将复试作为对考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进行深度考查的环节。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生源情况,科学制定复试内容和办法,引进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主任马小侠说,目前的复试环节主要包括笔试、实践能力考核和面试3种方式。复试内容也更加具体化,包括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外语听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1985年,全国重点高校首次进行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入学试点工作。马小侠回忆,当时的推荐比例是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以下,而近几年,高校接收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生已经成为硕士生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确定推免生名额。推荐比例较以前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