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政策咨讯 > 政策解析 > 正文:医学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分析一
    

2013医学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分析一

更新时间:2012/7/30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就像一根红线贯串在一切其他哲学问题之中。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的阵营,但是无论是哪一阵营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可超越性。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9.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C.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元论。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1页。

10.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理论和实际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具体表现。

C选项和D选项考生可以很容易选出,最难判断的是A和B 选项。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自由则是指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取得的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事物的主动权。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因而必然性是第一性的,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只有承认必然性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能谈得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必然性,而达到意志自由。因此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11.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这里所表述的是

A.宿命论的观点

B.具有辩证法的思想

C.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D.唯意志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况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试题原文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它不因为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相反,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倒行逆施,违背天道,就要遭殃。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旬况能够用客观规律性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具有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在人类认识上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主义色彩,揭示了“神”、“天”范畴对天道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猜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和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2.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

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刘禹锡是中国唐代的哲学家。试题引用这段话的基本内容是: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在某种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刘禹锡所理解的天,是广义的天,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他肯定了天也是一种“形器”,一种具体的东西,就是说,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并不是超凡的神秘的主宰。人有最大的智慧,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的。天下万物作为具体的存在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关于天人关系,他指出:“天”和“人”各有其独特功能,但是,“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从而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在这里,“胜”是“胜过”、“优于”、“强于”意。显然,刘禹锡在处理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上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3.范缜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范缜所表述的观点是

A.精神和形体永存不灭的唯心主义思想

B.形神不可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

D.精神对物质具有依赖性,精神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范缜是中国古代南朝齐梁时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范缜发表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本质。“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则是不能分离的意思。“质”就是主体,“用”则是作用。把上述两句话联系起来解释,就是说,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有形体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如果形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无法存在了。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作用决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在范缜看来,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形神“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从而批判了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因此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4.张载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张载这里所表述的观点是

A.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朴素唯物论

B.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

C.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

D.物质与运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凡可以形容的都是存在,凡存在都是现象,凡现象都是气。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气,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有动静可言的(“健顺动止”),浩然充塞的,湛然虚澈的,也都是气。张载认为,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太虚,即广阔的宇空,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世界的一切,从空虚无物的太虚到有形有状的万物,都是“气”的变化,都统一于“气”。张载关于“象”的这个概念则具有感觉对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张载还肯定“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气”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样初步论证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个思想,不仅虚空是气,各种有形体的万物是气,一切具有运动和静止、有深度和广度的现象都是气。这样,“气”的意义就更广泛了。“气”这个概念已接近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的含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世界起由物质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B.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C.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D.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如西方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火、气或细小的原子。中国古代则有“五行说”,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实物,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根据,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选项A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选项B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观点。选项C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自然界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选项D则是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6.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的也是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认为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心灵是物质性的与心灵能够思想是不矛盾的,从而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但是拉美特利又认为人的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从而把人脑也看成是一架机器。显然,拉美特利并没有看到,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人类的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机器没有思维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论者否认环境的客观性,认为环境是精神的产物;而机械唯物论者则否认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同这些错误思想斗争中,阐述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理论,即: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地实践”。这说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意识到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形态,以满足人的需要。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8.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间接经验是不重要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著作和总结“左”倾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陈云同志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说:“不唯上,并不是上边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讲话中,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陈云同志指出: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比较仍然是认识的过程,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这里,陈云同志用通俗简明的语言,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只有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陈云同志的这六字诀,同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九字真言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也是他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生动阐发。

陈云同志从实践中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的提出,不仅为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作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方法原则,而且它更强调了实事求是原则在人们认识运动中的过程性特点,即在实践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9.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论证比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少古代哲学那样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弊端,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庸俗唯物主义是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不了解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抹煞意识本质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和荷兰,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毕希纳和福格特,荷兰的摩莱肖特。这些人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但对思维、意识产生过程及其本质,完全作了歪曲地、机械地理解,把意识当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产生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样,就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

C.物质世界是发展的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概念以及基本形态的特点的把握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认为世界是发展的。旧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