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
加载中... | ||
|
||
|
|||||
张俊芳2006年政治冲刺班辅导笔记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时间:2006-6-27 | |||||
06年哲学的六大热点:(政治角度) 2、科技的社会作用问题 3、科学发展观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4、发挥人的主体性问题 5、党群关系问题 6、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选择题的重点 一、唯物论(1.2)(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出题) 2、两大派别:唯物论,唯心论 3、马克思哲学的一般特征: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 4、物质观: a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b 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题 5、意识观 a 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b 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 c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象 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正确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4)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体现了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不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 意识能动作用的选择题 6、实践观 ★在选项中出现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理念世界,理,道是客观唯心主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和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两个统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时间与空间问题:高兴时时间过得快,难过时过得快:人的时间观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牛顿说→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时空观念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 1)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人打上交道的指向的对象。 3)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目的与手段、他们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限制和超越的关系。 4)人与人之间互为目的互为手段,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才能保证我们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5)实践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么实现的: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二、辩证法(3) 唯物辨证法的构成: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质与现象,可能与现实,形势与目标。 1、质量互变规律(今年不会出) 2、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主义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力的强加;是事物内部肯定否定两种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批判又继承;是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学说) 对立统一规律研究对象:矛盾 矛盾的两重性: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引起特殊性的原因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两种表现,许多矛盾发展不平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一个矛盾的不同侧面发展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不能完全包含一切个性,个性所包含的内容比共性更丰富,个性包含着共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包括个性的一部分一方面和本质。 两点论与重点论 4、必然性与偶然性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作用,但不是绝定作用,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恩格斯:“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说偶然性不是可有可无,偶然性背后隐藏必然性,偶然性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杰出人物历史人物这种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5、原因与结果 引起被引起,有就是原因与结果。 6、可能与现实 抽象的可能,非现实可能,虚假的可能。 在现实世界中,一切有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都是需要条件的。(√) 在现实世界中,一切有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都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X) 自然界中一切有可能向现实转化都是需要条件的。(√) 自然界中一切有可能向现实转化都是需要人的自觉活动。(X) 在自然界中人干预了自然领域,一切有可能向现实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 在人类社会一切有可能向现实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 三、认识论(4) 1、认识的本质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4、认识的辨证过程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5、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 6、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感性认识经历的3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的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既可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条件性;全面性;普遍性;一元性; 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思维方法的本质: 理性认识的方法——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1、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 2、规范作用 3、保证人的思维正确进行 ★价值观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实现? 1.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益的需要——价值评价的客观性。 2.不损害和不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实现的客观性。 四、历史观(5.6.7)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和自然的关系)。 2、社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a 含义: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关系3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 b 反映的关系 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 2、思想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这些制度的载体和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 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法律,思想 全部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哲学 全部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思想关系。 3、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的物质活动) 4、社会意识(人的精神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四大基本理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的物质活动);社会意识(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问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基本矛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 1)生产力包括3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关系而不是全部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和形式 选小概念就不要选大概念,选大概念一定要选小概念 b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社会经济形式和社会政治形式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的统一 3、社会意识(重点)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是一个层次上的 思想上层建筑:必须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有阶级性的观点体系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政治思想关系的统一。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西医综合的复习 2007考研政治核心知识精粹(二 2007考研政治核心知识精粹(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 毛泽东思想概论44个热点问题 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考研英语大纲高频词汇Mp3朗读 理科生怎样拿到政治高分 考研难点复习:政治经济学中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赞助本站 |网站地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