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后天致病因素:退变、外伤、失稳、畸形、新生物、炎症及其他因素。例如:创伤、退变、畸形性骨炎、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肿瘤、腰突症、脊柱滑脱、医源性腰椎狭窄症。 二、分类 1、中央椎管狭窄; 2、侧隐窝狭窄; 3、神经根管狭窄; 4、混合性狭窄。 三、病理变化 1、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脊后韧带肥厚骨化、椎间盘突出等导致中央管前后径变小或侧隐窝狭窄; 2、关节突肥大导致侧隐窝狭窄; 3、椎弓根短缩或内聚造成椎管矢状径或横径狭窄; 5、椎间隙狭窄,盘黄间隙卡压神经根,神经根扭曲; 6、硬膜外病变,粘连、囊肿。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年龄大于40岁; 2、中央型椎管狭窄有腰骶痛或臀部疼痛,少有放射痛,神经性间隙性跛行; 3、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有放射痛症状,为持续痛,可放射至腿部。 (二)、体征 1、少有; 2、晚期出现感觉、运动、反射减退。 五、诊断 X线片上:正位:两侧椎弓根之间距离小于18MM,椎管狭窄; 侧位:椎板后缘到椎板与脊突交界处的距离小于13MM,椎管狭窄。 六、治疗 根据狭窄的不同以减轻不稳定,重建椎体稳定性。 恶性骨肿瘤保肢的指征 恶性骨肿瘤保肢的指征 一、手术指征: 1、首先病灶解剖上是局限的,可通过扩大切除术祛除原发病灶(ⅡB以下); 2、患者愿意接受化疗(需18个月,每月一次); 3、重建的肢体功能优于截肢后假肢的功能。 二、相对反指征: 1、肿瘤病理性骨折,瘤细胞扩散到组织外; 2、青少年骨骺未成熟,尤其当肿瘤切除范围包括下肢长骨生长板,要有可延长假体。 三、绝对反指征: 当肿瘤侵蚀到骨外组织无法进行大块切除的。 四、保肢术方法: 1、关节融合术; 2、遗体关节移植术; 3、瘤段灭活在移植术; 4、金属假体置换术; 5、遗体+金属复合假体; 6、小腿旋转成形术。 骨盆骨折的分类 骨盆骨折的分类 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骨盆骨折的分类葛志斌 骨盆骨折的分类 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颈椎不稳的特殊X线测量方法 颈椎不稳的特殊X线测量方法 颈椎不稳症的病因: 1、先天性发育异常2、局部炎症3、解剖因素(超过椎管矢状径的1/3)4、外伤5、血供因素6、其他(颈椎退行性变、手术、肿瘤等) 上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上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外,应强调: 1、开口位(以颈1、2为中心的正位点片) 2、颈1、2为中心的侧位屈曲点片除观察有无颅底凹陷症、颈椎有无先天性畸形及测绘颅底各条连线(常用的有McGregor线、Chamberlain线、Fischgold线和Metzger线)外,尚应测量寰齿间的前后距离以判定有无寰枢脱位并推断有无脊髓受压。(正常情况下,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ADI〉为2~3mm〈女性偏小〉,前屈时稍宽,仰伸时则窄,如超过4mm属异常。亦可同时测量寰椎后弓前缘与齿状突后缘的间距(SAC),并求出两者比值即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 3、其他在正常情况下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占62%~63%,小于则表示异常。 下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下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斜位片外,应强调拍过伸及过屈动力性侧位片,可清晰的显示出椎节移位的方向及程度。 颈椎及腰椎失稳症的X线表现 颈椎及腰椎失稳症的X线表现 宁波二院庞清江 (一)、颈椎失稳症: X平片:骨刺真空椎间隙狭窄 动力性拍片:椎体间角度>11,相对移位>3.5mm,以体重1/3重牵引下椎间隙>1.7mm。 (二)、腰椎椎管狭窄症:X平片见 1、横径<18mm(双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矢状径<18mm。 2、造影剂时<10mm。 (三)、寰枕不稳: Powers比例:成人>5mm不稳;小儿>10mm不稳。 (四)、腰椎不稳诊断: 1、有多发性腰腿痛,起病急,腰椎伸屈活动受限,卧床休息或腰围固定后症状可减轻。有时腰椎轻微活动可出现“卡住”并伴疼痛。 2、腰椎前部或后部结构有破坏。 3、腰椎过伸及过屈位X片示椎体滑移≥3mm。 骨肿瘤的X线诊断 骨肿瘤的X线诊断 骨肿瘤X线二次定性 1、良恶性; 2、细胞学定性。 一、良恶性肿瘤的定性 1、软组织肿块影; 2、骨膜反应; 3、皮质连续性(良性肿瘤皮质是连贯的,但可膨胀;恶性肿瘤皮质破坏,连续性中断); 4、髓腔(良性较干净)。 恶性肿瘤破坏和修复同时进行,密度高的说明恶性度低。 二、细胞学定性 年龄大的可为转移性肿瘤,原发型肿瘤多发生20岁以下,根据部位来决定细胞学定期。 1、骨骺线附近 骨骺线生长活跃,过度生长,表示良性;肿瘤无抑制生长,表示恶性; 1)、破骨性——骨巨细胞瘤;2)、软骨性——软骨肉瘤; 2、干骺端附近,骨肉瘤偏心生长; 3、干骺端远端,纤维性肿瘤偏心生长;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宁波二院赵守军(2001-7-6)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BCDE 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 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 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 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 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运动功能。 肱骨外髁骨折的分类 肱骨外髁骨折也称肱骨小头骨骺骨折,约占小儿肘部骨折的10%~20% 一、骨折线位置分类(Milch分类) Ⅰ型:骨折线近侧起于外侧干骺端,向内向远侧经小头滑车沟抵滑车,骨折线穿过外髁骺板和骨骺中心。较稳定。 Ⅱ型:骨折线始于干骺,然后向外髁骨骺延伸,但不穿过骨骺显露骨骺的骨化中心,止于滑车沟间关节面。此型十分不稳定。 二、骨折移位分类(Rulherford分类) Ⅰ型:不完全骨折,形成关节软骨绞链,允许肘关节有一定的外侧成角,一般会愈合,骨折稳定。 Ⅱ型:外髁完全骨折,但最初的外侧移位很少。骨折块向近侧、外侧、旋转移位,可能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Ⅲ型:完全骨折,骨块向外移位,并作180的旋转,除非复位,否则不愈合。 三、X线分类(Badelon分类) Ⅰ型:无移位骨折。 Ⅱ型:可见骨折线,有轻度移位。 Ⅲ型:移位大于2mm。 Ⅳ型:移位严重,骨折缘完全分离。 骨性关节炎的诊断 一、应用Kellgren和Lawrenc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有硬化性改变; 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二、病因 骨性关节炎与年龄有关,40岁以下较少,女性>男性;与性激素及种族有关,白人髋关节炎17%-25%,黑人则为1%-4%;肥胖是膝骨关节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在于增加了关节的负重,导致软骨退化;关节急性或重度损伤也是发生骨性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 Barton骨折的概念及分类 1838年BartonJ.R.描述过一种腕关节半脱位伴随桡骨远端关节的骨折。Barton骨折很少见,目前一般将桡骨远端背侧缘、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者统称Barton骨折。其分为两型:1、前缘(掌侧缘)2、背缘(后缘)。 1、Barton背缘骨折多为跌倒,腕背伸而前臂旋前,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骨折。骨折块三角形,包括了关节面的1/3,腕关节呈半脱位状。牵引下易于复位,通常复位后以短臂石膏托固定于腕关节中立位,以防止再移位,应避免固定于掌屈位。4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如果有不稳定倾向或再移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 2、Barton前缘骨折多为摔倒时手背着地,应力延腕骨冲击桡骨远端的掌侧缘造成骨折。 其骨折块较小,可按Smith骨折方法复位,或手术以托状钢板内固定。 Maisonneuve骨折 一、定义:该骨折1840年由法国医师Maisonneuve首先报道,系指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韧带损伤合并有腓骨的近1/3骨折。后多数人认为此是一种旋前外旋型损伤。 二、创伤病理:一般内踝骨折多有分离,骨折处于踝关节水平之下为撕脱所致。如果未发生内踝骨折,则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前韧带断裂。骨间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断裂超过8CM时,下胫腓关节出现分离,极不稳定。 三、临床表现:伤后踝部迅速肿胀,疼痛,以致不能行走和活动该关节,若骨间膜损伤严重,则小腿前外方肿胀亦明显,肿胀及压痛水平常代表骨间膜损伤水平。腓骨近段亦有压痛,肿胀。X线检查应包括踝关节及小腿上段,以免漏诊。 四、一般可以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但从早期活动,最大限度保存功能考虑,仍以早期手术内固定为宜。内踝骨折可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如无骨折仅为三角韧带断裂,应修复三角韧带;腓骨上段可用钢板螺钉固定。下胫腓水平应以位置螺钉横穿固定。但由于正常时,踝关节伸屈时,踝穴存在微量的“开”、“合”运动,故下胫腓水平位置螺钉在骨折愈合后应尽早除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lindalemus.com
广告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