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罢极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运动。筋膜得肝之气血充养而强劲有力,活动自如,且能消除疲劳,故称。(罢,读作ba,免去、消除之意;极,疲困之意。罢极,即消除疲劳) 57.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的营养,爪甲之荣枯可反映肝之精气的盛衰,故称。 58.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称。 59.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阴精所化,经肝气疏泄至目,滋润和保护眼目,肝气收摄,使泪不外流,故称。 60.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变化,久怒则伤肝气,故称。 61.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62.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63.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64.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 65.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66.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 67.金破不鸣: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 68.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69.肾为胃关:关,关卡。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 70.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故称。 71.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中精气化生,故称。 72.命门:①《内经》谓“命门者目也”。②《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73.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 74.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 75.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 76.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兴奋、化气作用。 7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耳主听觉,听觉系于脑,肾精化髓通于脑,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故称。二阴,即前后阴。前阴主生殖和排尿,后阴主排便,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故称。 78.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活动,肾气虚则易恐,大惊卒恐则伤肾气。 79.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中阴精所化,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的液体,肾气封藏,可使唾不外逸,故称。 80.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81.飞门:指口唇。“飞”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 82.户门:即牙齿。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 83.吸门:即会厌。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 84.贲门:即胃之上口。贲,奔也,食物经食道下行,经贲门直奔胃中,故称。 85.幽门:即胃下口、小肠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故称。 86.阑门: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处。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故称。 87.魄门:下极为魄门,即肛门。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88.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 89.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90.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91.太仓: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故称。 92.水谷之海: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 93.胃气:①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②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 94.小肠主化物: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由脾吸收转输,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 95.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称。 96.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 97.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故称。 98.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99.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100.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 101.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 102.决渎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故称。 10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中空性器官;功似脏,能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 104.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肾。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称。 105.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106.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精血相互滋生,阴液互相滋养,且同具相火,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107.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 108.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109.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 110.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窍有阳窍、阴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 111.腠理:即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理,指皮肤的纹理。 112.皮腠: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组织,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113.肉腠:肌肉的纹理称肌腠,又称肉腠、分理。 114.月困:人体肌肉较丰厚处(膨大部分)。 115.溪谷: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 116.筋之府:即膝,因膝为筋汇集之处,故称。 117.髓之府:即骨,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故称。 118.肾之标:即牙齿。牙齿和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故称。 119.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120.山根: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的部位,又称安页 、下极、王宫。 121.天柱:自额以下至鼻准,又称鼻梁、鼻茎。 122.精明:即眼睛,为视觉器官,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123.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状况,为心之外候,故称。 124.金实不鸣:指肺为邪壅,影响及喉而失音。 五、简答题 1.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四方面:①古代解剖学的认识;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脏腑,即内脏的总称,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的。 4.“满而不实”是对五脏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所以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要流通布散而不应郁滞。“实而不满”是对六腑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5.五脏之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五脏之气,是指由五脏之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也是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的部分。五脏之气可分阴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方面:①五脏藏精;②精化为气;③气分阴阳。 6.心主血脉包括主血(生血行血)、主脉两大方面。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之化生需“心阳化赤”作用,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激发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称“心主血脉”。 7.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互相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支配,而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地进行。 8.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9.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10.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1.脾主运化,以运为健。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运化功能,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 12.①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②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13.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14.①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②肺为娇脏:肺脏生理上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③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5.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6.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17.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8.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19.肾阴,是肾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阴气之源,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阴,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各脏腑之阴亏虚,久必累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故病变发展到肾阴亏虚,则标志着一身阴气的亏虚。 20.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①调理全身气机;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21.因心藏神,神能驭气统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等。 23.肾的主水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24.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②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③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以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④为经血之源:女人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 25.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气又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③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6.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以濡润之;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泉。 27.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②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8.心肾不交指心肾阴阳水火关系失调的病变。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协调关系。主要表现为失眠、心烦、多梦、心悸、怔忡、遗精等。 29.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受纳水谷: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②腐熟水谷:即胃气对饮食物初步消化,并使之成为食糜的作用。 30.胃的生理特性有:①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饮食必先受纳于胃,经胃气的初步消化后,又必须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逐级向小肠和大肠传递,形成粪便经魄门排出体外,故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②喜润恶燥。由于胃为腑,属阳土,必赖充足津液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因而说胃喜润恶燥。 31.女于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发育,全赖于“天癸”的作用。天癸,是人体内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徽物质,具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只有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人进入老年,由于“天癸”渐竭,就进入绝经期,形体衰老,胞宫萎缩而丧失生育能力。 六、论述题 1.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脏多为实质性脏器,腑多为空腔性器官;在生理特点方面,脏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需满而不实,腑的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需实而不能满;在临床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所以治疗上脏病宜补,腑病宜泻。 2.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络连舌本。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因此,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3.肺主行水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主行水”。 4.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5.脾主运化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②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皆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lindalemus.com
广告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