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 | |||||
作者:山东人民… 文章来源:山东人民出版社 更新时间:2006-12-11 0:01:22 | |||||
第一章绪论新大纲考查范围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本章知识结构图 绪 论概念及理论体系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吴鞠通创三焦辨证医学全在线 www.lindalemus.com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理解并具体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要点精讲(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寒凉派,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②张从正,攻下派,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祛病为主。③李杲,补土派或补脾派,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病;④朱丹溪,养阴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温病学派: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资料提供:医学全在线 www.lindalemus.com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考研热13年来首次降温 法硕报 湖北07年考研8.6万人报名 其 《三羧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 代谢调节模拟试题 核苷酸代谢模拟试题 生物氧化模拟试题 脂类代谢模拟试题 糖代谢模拟试题 氨基酸代谢模拟试题 DNA的生物合成模拟试题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赞助本站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