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启航病理学笔记(三)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医学全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31 3:42:37  文章录入:凌林  责任编辑:凌云

  2.喉癌
  常发生于吸烟较多者,男多于女。
  病理变化:分为喉内癌和喉外癌。喉内癌多发生于声带。
  组织学类型:鳞癌最为多见,其中分化好的鳞癌较为常见,腺癌较少。
  3.肺癌
  (l)病因:主要是吸烟和大气污染,另外职业因素以及电离辐射都和肺癌的发生有关系。
  (2)组织发生: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少数起源于支气管的腺体上皮或肺泡上皮细胞,所以肺癌也是支气管源性癌。
  (3)病理变化:肉眼可根据部位与形态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
  1)中央型(肺门型):癌块位于肺门部,右肺多于左肺,主要发生在主支气管壁或叶支气管壁。早期,支气管局部管壁弥漫性增厚,进一步发展,癌瘤沿支气管纵深浸润发展,除浸润管壁外还累及周围肺组织,并经淋巴道蔓延至支气管肺门淋巴结,在肺门处融合成巨大癌块,与肺组织界限不清,癌块周围可有卫星灶。
  2)周围型:起源于肺段或远端的支气管,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晰,预后较好,发生于肺门淋巴结转移较中央型为迟。
  3)弥漫型:比较少见,癌组织沿肺泡管、肺泡弥漫浸润生长,呈肺炎样外观,癌组织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散布于多个肺叶中,此时须与肺转移癌和肺炎进行鉴别。
  (4)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四个基本类型。
  1)鳞状细胞癌:是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主要发生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纤支镜检查易发现。肿块生长较慢,转移较晚。组织学上分为高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分化三型。
  2)腺癌:此类型女多于男,常见于被动吸烟者。周围型肺癌多为腺癌,肿块直径多大于4cm,常累及胸膜。高分化腺癌癌巢排列为腺腔状,伴有粘液分泌。中分化腺癌细胞排列成腺腔状或实体的癌巢,也可伴有粘液的分泌。低分化腺癌排列成实体状,一般不伴有粘液分泌。此外肺腺癌还有特殊类型,如细支气管肺泡癌、瘢痕癌和粘液癌等。
  3)小细胞癌:是腺癌中分化最低,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多发生于肺的中央部,生长迅速,转移较早。癌细胞较小,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浆少而形似裸核,称为肺燕麦细胞癌,常聚集成群,由结缔组织加以分隔,有时呈假菊形团,是一种具有异源性内分泌功能的肿瘤。
  4)大细胞癌:癌细胞体积大,常为多边形,癌细胞高度异型。常形成实体和团块,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容易侵入血道形成血道转移。
  肺神经内分泌瘤是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上皮的Kulchitsky细胞(APUD细胞),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能产生多肽激素的肺癌。最具代表性的是类癌和不典型类癌。
  (5)扩展和转移
  1)直接蔓延:中央型肺癌常直接侵及纵隔、心包及周围血管,或沿支气管向同侧甚至对侧肺组织蔓延。周围型肺癌可直接侵犯胸膜,长入胸壁。
  2)转移:沿淋巴道转移至支气管肺淋巴结,再扩散至纵隔、锁骨上、颈部淋巴结,血道转移常见于脑,肾上腺、骨以及肝、肾等处。
6.1.1 食管癌
  多发于60岁以上者,男多于女,呈地区性高发。关于食管癌的病因学,目前认为与之有关的有饮食因素(如食物中亚硝胺的含量过高、霉变食品、喜热食等)、环境因素(如钼的缺乏)、某些癌前病变(如粘膜白斑返流性食管炎伴Barrett食管等)及遗传因素等。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由食管粘膜上皮或腺体发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多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分期:
  (1)早期癌临床症状不明显,可借助钡餐和食管细胞学诊断。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也可侵犯粘膜下层,但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已有明显吞咽困难症状。其肉眼类型有:①髓质型:本型常见,肿瘤浸润食管壁各层,累及食管全周,管腔变窄,切面癌组织灰白色、质软,似脑髓组织,镜下多为角化型鳞癌或基底细胞癌;②缩窄型:少见,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生长,累及食管全周,引起食管壁向心性收缩,食管环形狭窄,近端食管腔明显扩张。镜下多为非角化型鳞癌,其间质结缔组织高度增生;③蕈伞型:较常见,瘤体仅占食管壁一部分,呈蘑菇状突入食管腔内,切面灰白色,主要向管腔内生长,镜下多为角化型鳞癌。④溃疡型:本型少见,溃疡外形不整。边缘不规则隆起,底部深达肌层,凹凸不平,镜下多为非角化型鳞癌。
  镜下组织学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棘细胞癌等类型。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腺癌次之。
  (3)扩散途径: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晚期血道转移。
  6.1.2 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①长期慢性刺激;②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③自身免疫损伤;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据病变不同,慢性胃炎分为表浅性、萎缩性、肥厚性和疣状性四种类型。
  1慢性浅表性胃炎
  部位:以胃窦部最为常见。
  病变:肉眼观呈灶性或弥漫性,胃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点状出血和糜烂。镜下:病变局限于粘膜浅层,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病变不累及固有腺体。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此病炎症改变不明显,主要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
  (1)分类:分为A、B二型,区别:①A型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关系密切,血中可找到抗胃壁细胞内因子抗体;B型与免疫无明显关系。②A型病变在胃体部,并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因此常合并恶性贫血,可找到抗内因子抗体。B型病变部位在胃窦部,不伴有恶性贫血,有的可能并发癌变。
  (2)病变特点
  1)胃镜检查有3个特点①颜色的改变,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消失变为灰色;②萎缩的特点: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正常粘膜界线明显;③由于萎缩,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2)镜下的改变:①腺上皮萎缩,②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的胃粘膜易诱发胃癌,是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基础。③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形成。④粘膜肌层肥厚。
  6.1.3 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两种。
  (1)发生部位: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和胃窦部,胃底部及大弯侧少见。十二指肠溃疡发生部位在十二指肠起始部(球部)。
  (2)发病机制:病因很复杂,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胃粘膜防御屏障功能的破坏,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是形成溃疡的重要原因。②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③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其他因素如长期服用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吸烟、高钙血症等均有利于溃疡形成。
  (3)溃疡特点:胃溃疡直径多在25cm以内,一般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可穿越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由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取代。镜下观:溃疡由4层组织构成:①表层为一薄层纤维素渗出物和坏死的细胞碎片覆盖(坏死层);②其下层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层);③再下层为新鲜肉芽组织层;④最下层为陈旧性瘢痕组织。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态与胃溃疡相似,十二指肠溃疡一般比胃溃疡小而浅,多在1cm以内。
  (4)结局及并发症:①愈合,②出血,③穿孔,④幽门梗阻,⑤癌变。
  6.1.4 胃癌
  根据病变的进展程度把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两大类。
  1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指侵犯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癌变,以深度为判断标准。预后较好。其肉眼分型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1)隆起型:癌灶呈息肉状从胃粘膜表面显著隆起,高出正常粘膜2倍以上;
  (2)浅表型:癌灶较平坦,不形成明显的隆起或凹陷;
  (3)凹陷型:癌灶形成较深的溃疡,但溃疡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
  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型癌最少。
  2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指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进入肌层或已穿过肌层达浆膜者。此期根据肉眼形态分为几种类型,如息肉型、溃疡型和浸润型。浸润型胃癌常使胃壁增厚,变硬而形成皮革胃。特别要注意的是溃疡型胃癌与良性胃消化性溃疡形态的鉴别。
  良性溃疡如前所述是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cm;深度较深;边缘整齐,不隆起,底部平坦;周围粘膜皱壁向溃疡集中。
  溃疡型胃癌的溃疡外形呈不规则状或火山口状;溃疡直径经常大于2cm;深度较浅;边缘隆起,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周围粘膜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组织学类型:①腺癌;②髓样癌;③硬癌;④印戒细胞癌。
  扩散途径:
  (1)直接扩散:可直接扩散至邻近器官和组织,如肝、胰腺及大网膜等。
  (2)淋巴道转移: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其中以胃小弯侧的胃冠状静脉淋巴结及幽门下淋巴结最为多见。由前者可进一步扩散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处淋巴结而达肝内;由后者可到达胰头上方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3)血道转移:多在晚期,常经门静脉至肝,其次是肺、骨及脑。
  (4)种植性转移:癌细胞脱落到腹腔,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腹膜上。在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称Krukenberg癌。
  3胃癌的组织发生
  胃癌主要发生自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
  胃粘膜上皮癌变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它们包括:①胃息肉恶变;②溃疡恶变;③残胃恶变;④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⑤非典型增生。
  6.1.5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在阑尾阻塞的基础上,细菌入侵阑尾壁而引起的;而慢性阑尾炎常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发病机制和病因:
  1主要病因: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
  2发病机制:阑尾是细长的盲管,管腔狭小,易潴留来自肠腔的粪便及细菌。阑尾壁富于神经装置,根部有类似括约肌的结构,受刺激时易于收缩使管腔更为狭窄。阑尾腔因粪石、寄生虫等造成机械性阻塞,或因刺激引起阑尾挛缩,致使阑尾壁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粘膜损害,导致阑尾缺血甚至坏死,有利于细菌感染而引起阑尾炎。
  阑尾炎病变分3种主要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炎的早期病变,病变只限于阑尾粘膜或粘膜下层。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是急性化脓性炎,阑尾的化脓性炎主要表现为蜂窝织炎,因为阑尾组织比较疏松,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并有炎性水肿及纤维素渗出。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重型阑尾炎,阑尾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坏死。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6.1.6 肠肿瘤
  1大肠息肉
  (1)与癌变无关的非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2)与癌变关系密切的息肉:①乳头状腺瘤;②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变率很高,有重要意义;③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最低。
  2大肠癌
  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贫血、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变形,并有粘液血便。有时出现腹部肿块和肠梗阻症状。好发部位以直肠为主,乙状结肠为次,其他部位较少。
  (1)大肠癌的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
  肉眼观分为四型: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此型多见于青年人,预后较差。
  镜下可见有:①乳头状腺癌:癌细胞为柱状上皮排列成细乳头状,乳头内间质很少;②管状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③粘液腺癌:常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另一种表现为囊腺状结构,囊内充满粘液;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⑤未分化癌,癌细胞常较小,形态较一致,细胞弥漫成片或不成团,不形成腺样结构;⑥腺鳞癌;⑦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直肠肛门附近的被覆鳞状上皮,为数较少。
  扩散蔓延
  1)局部扩散。大肠癌侵入肌层前,极少有淋巴结及静脉的受累。当癌已浸润到浆膜后,可直接蔓延到邻近器官。
  2)淋巴道转移。早期肿瘤可沿肠壁神经周围的淋巴间隙扩散,由淋巴管转移淋巴结。结肠癌在结肠上、旁、中间和终末四组淋巴结均可有转移。直肠癌首先转移到直肠旁淋巴结,以后再扩散,侵入盆腔和肛周组织。
  3)血道转移。晚期大肠癌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处。
  癌胚抗原(CEA):大肠癌患者血中可检出CEA,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其他消化系统癌和正常人都可检出。但CEA的上升可提示癌瘤的复发或转移。
  (2)Dukes分期
  根据大肠癌病变的范围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分为四期:
  A期:未穿透肌层,也未累及淋巴结。
  B期:已穿透肌层,扩延到肠周组织,但仍未累及淋巴结。
  C期:已穿透肌层,已发生淋巴转移。
  D期:有远隔脏器转移。
  分期与愈后关系密切,A期手术可以治愈,B期术后5年存活率70%,C期为30%,D期极化。
  3消化道类癌
  从胃以下的消化道中,除结肠以外均可发生类癌,类癌起源于消化道中的嗜银细胞,属于APUD系统肿瘤。类癌发生于阑尾多见,而阑尾的类癌恶性程度最低,一般不发生转移。其他部位类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6.1.7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病毒现知有甲、乙、丙、丁、戊、己六型,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多见,研究表明,它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病变的,而体液免疫反应作用可能不大。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