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针灸理论针灸艾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中医临床数据中医药术语针灸古籍中草药图谱腧穴文献针灸方法文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针灸推拿 > 针灸古籍资源数据库 > 正文: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书目信息
【正题名编号】  524
【正题名】  针灸甲乙经
【所属类别】  针灸通论
【卷册数】  12卷
【所属时期】  晋及十六国时期
【成书年代】  282
【版本数量】  30
【正题别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著者】  皇甫谧,林亿
书考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十二卷,主要由《素问》、《九卷》、《明堂》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据现行本自序,该书系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宋林亿校本《甲乙经》自北宋刊行后,南宋、金、元均未见重刊,现存最早刊本为明万历吴勉学校刊《医学六经》本。此本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收入吴勉学校刊《医统正脉》丛书中,现存此书多系清代书坊重修本,断版缺字较多,并可见较多的补版。又有明代蓝格抄本,与"六经本"非出自同一底本,可校补前者脱误之处颇多,但此本非精抄本,前后体例不一,错乱、残缺之处也不少。《四库全书》本与余云岫所引之所谓"嘉靖本"相吻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故校勘《甲乙经》一书,当以"六经本"为底本,以"明抄本"作主校本,以"四库本"作参校本。至于所谓"抄正统本"者,问题很多,作伪充古之迹显然,不宜再作为校勘《甲乙经》的依据,免误将来。

传世本《甲乙经》至少有四重构成,即:皇甫谧所编之原集;宋以前医家补注之文;宋代林亿校注;宋以后注文。其中标有"素问曰"、"九卷曰"等文字及注有"解曰"之类注解性文字系原书旧文,非唐宋间人所增补。"六经本"中双行小字注文绝大多数系宋人注文。

现行本卷首所载"序例"一篇系原书旧有,非林亿新增。宋以前医书所引《甲乙经》之文体例多与此"序例"相吻合;宋本《甲乙经》仍与"序例"基本相符,而传世本颇与此"序例"不同者,系后人,特别是宋以后人所删改。

 

 
提要

《三百种医籍录》

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名著。又名《甲乙经》。据《隋书经籍志》载为十卷,似以十干为分卷序数,故名“甲乙”。但本书卷数,历代记载不一,宋以后统为十二卷,今通行本乃经吴勉学校勘的“医统本”,十二卷。

本书约成于公元282(晋太康三年),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即《灵抠经》)、《明堂孔穴针灸洽要》三部书,故宋以前或名《黄带三部针经》、《黄帝三部针灸经》。

全书将《素问》等三部书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归类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删其浮辞,陈其重复”,进行编次而成,共分128篇。卷一论述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标本、根结、经筋等;卷三为俞穴主治,厘定俞穴348个,并按头、面、项、胸、腹、四肢等分部划分俞穴线路,详论各穴部位、针刺深度艾灸壮数;卷四论诊法;卷五介绍针道,包括九针,手法、禁忌等,卷六具体论述生理与病理一些问题,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科,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临床经验。

由于本书辑集并整理了古代丰富的针灸文献,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书、均以本书为参考;同时对国际医学交流(如传入日本、朝鲜等)也起了重要作用。

 
目录及序跋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盖1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2三卷最为远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简编脱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学之者鲜矣。唐·甄权但修《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尽言之。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维主上圣哲文明,光辉上下,孝慈仁德,蒙被众庶,大颁岐黄,远及方外,使皇化兆于无穷,和气浃而充塞。此亦助人灵3,顺阴阳,明教化之一端云。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臣孙奇、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上             

    1盖:原无,据明抄本补。

    2针经:据上文,当作"明堂"。

    3人灵:据上文及《汉书·艺文志》,当作"人君"。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晋·玄晏先生皇甫谧

 

    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附、医缓、扁;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其他1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2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2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中宣犹不言3,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戳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4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5论甚精,皆6事施用。按《七略》艺文志,《皇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忘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皇帝歧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后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1其他:即"其佗"。

    2祭酒、侍中:均官名。

    3言:四库本作"信"。

    4十数:原倒,据明抄本乙正,与林亿等《伤寒论》序引本书合。

    5遗:林亿等《伤寒论》序引本书作"选"。

    6皆:原作"指",据明抄本改。

序例

    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复更名字,此则其例也。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晋·玄晏先生皇甫谧士安集

        朝散大夫守光禄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林亿

        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孙奇

        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明·新安吴勉学校

 

  针灸甲乙经目录1

卷之一

     精神五脏2 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五官第四

     五脏大上六腑应候第五3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4 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5

       总计六百五十四穴

       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6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

       第一

       神庭  曲差  本神  头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

       风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7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

       凡十穴第三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

       十穴第四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冲  率谷  曲鬃  浮白  窍阴 

完骨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喑门  天柱  风池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天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俞  长强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大杼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窌  次窌

       中窌  下窌  会阳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附分  魄户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肩门  

       志室  胞肩  秩边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悬颅  颔厌  悬厘  阳白  攒竹

       丝竹空  晴明  瞳子窌  承泣

       四白  颧窌  素窌  迎香  巨窌

       禾窌  水沟  兑端  龈交  地仓

       承浆  颊车  大迎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上关  下关  耳门  和窌8

       听会  听宫  角孙  瘈脉  颅息  翳风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廉泉  人迎  天窗  天牖  天容

       水突  气舍  扶突  天鼎

     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

       肩井  肩贞  巨骨  天窌  肩髃

       肩窌  臑俞  秉风  天宗  肩外俞

       肩中俞  曲垣  缺盆  臑会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输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云门  中府  周荣  胸乡  天溪  食窦

     腑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渊腋  大包  辄筋  天池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脐中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幽门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肩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期门  日月  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冲门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章门  带脉  五枢  京门  维道

       居窌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  尺泽  侠白  天府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郄门  曲泽  天泉

     手少阴9 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少冲  少府  神门  阴郄  通里

       灵道  少海  极泉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留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窌  五里  臂臑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关冲  腋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泠渊  消泺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郄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照海

       水泉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丰隆  巨虚下廉  条口  巨虚上廉

       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伏

       髀关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窍阴  侠溪  地五会  临泣  丘墟

       悬钟  光明  外丘  阳辅  阳交

       阳陵泉  阳关  中渎  环跳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申脉

       金门  仆参  昆仑  付阳10 飞扬

       承山  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郄  殷门  扶承11

卷之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之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12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服气痞气奔豚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用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髓阳逆13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14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15痛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yin第九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yin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15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17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附 《针灸甲乙经》考略

 

 1针灸甲乙经目录:原书无此总目,今据各卷分目汇辑。

 2五脏:此后原有"论"字,以下本卷各篇均同,而正文无此字,明抄本同,据删,与别卷合。

 3第五:原无,据明抄本补,与前后文合。

 4营卫:原作"营气",据正文改。

 5卷之三:卷三目录中凡腧名次序及穴数与正文不同者,除"会宗"、"昆仑"(此穴底本脱,后人据别书补)、"脐中"三穴外,均据正文,参明抄本改正。

 6此二行所言穴数与正文均不符,疑为后人添补。

7风府:原作"风户",据正文改。

 8和窌:原作"禾窌",今据明抄本正文改。

 9少阴:原误作"太阴",据明抄本改,与正文合。

 10付阳:原作"胕阳",据明抄本正文改。

 11扶承:原作"承扶",据明抄本正文改。

 12受:原目录作"发",据明抄本改,与正文合。

 13阳逆:原目录无,据明抄本补,与正文合。

 14第四:原无,据明抄本补。

 15皆:原目录无,底本中"皆"字系后人粘补,今据明抄本补,与正文合。

 16卧:原目录无,据明抄本补,与正文合。

 17瘤瘿:原倒,据明抄本改,与正文合。

 

 

 

 
附篇
 
版本信息
 【版本名称】  明刻医学六经本
 【刻印方式】  刻本
 【现存状况】 
 【国别】  中国
 【收藏单位及说明】 
 
单位名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单位编号:139
单位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所在国家:中国
所在城市:北京
电    话:86-10-64014356
传    真:64014356
邮政编码:100700
电子邮件:
网站名称:
其它说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2,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