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朝代】 明代
【出处】 《普济方·针灸》
【描述】 《普济方·针灸》卷一
九针论
九针之宜者。一曰镵针。法天。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泄。故镵针者。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二曰圆针。法地。谓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故圆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三曰鍉针。法人。谓人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未。令可以接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故鍉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经曰。病在血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四曰锋针。法时。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疾者也。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故锋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
痈热出血。经曰。病在经络为痼证者。取以锋针。五曰铍针。法音。谓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审此数者。然后用刺。庶乎适当。无或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