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针灸理论针灸艾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中医临床数据中医药术语针灸古籍中草药图谱腧穴文献针灸方法文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针灸推拿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王拥军:首个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的中医人
    

王拥军:首个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的中医人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7/27 针灸论坛

 “追寻一群中医人的印迹”是今年“医路有你”新开的栏目,3个月以来,我们记录了一批默默地在自己岗位上坚持、努力的中医人,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动、敬佩。本期我们有幸与一位中医学界的“重磅人物”进行了独家对话,他——就是刚刚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王拥军教授,希望这位新一代中医人独特的思想、观点能给您带来思想碰撞。

    “我是一个现代中医人”

    在日前颁发的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中,有9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其中只有一个项目是中医药领域的。事实上,这也是中华医学科技奖设立7年来,中医药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一等奖。

    王拥军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他就是这个项目的领衔研究者。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有人说我们从事的科研中医味不浓,其实我是纯粹的中医出身,只不过我是一个现代中医人,主张用现代生命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和发展中医,更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王拥军说他给病人看病都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开的基本上都是汤药。“只是我在思考临床问题时,更趋向于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在回答病人的困惑,解释疾病防治规律和治疗方案的时候,加入了现代医学的语言和成果。”或许,这就是有的人觉得像王拥军教授这样的一代中医人中医味道不浓的原因。

    这次王拥军获奖的项目是一个凝聚传统中医药思想精髓,又极具现代医学元素的中医药项目:“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益气化瘀”是传统中医药的典型术语,“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机制”则代表最先进的现代医学理念。王拥军正试图用现代科学的元素来诠释和发展中医,他所探索的是一条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

    王拥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融汇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道路。1988年,王拥军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在中医骨科、外科临床一线工作6年后,他先后考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继续在中医药学领域学习深造。博士生期间,他首次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提出“恢复脊柱平衡”的脊柱治疗学观点,2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脊柱病研究方面的最高级别杂志《Spine》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解决了中医药防治这类疾病的机理研究缺乏合适动物模型的难题和“瓶颈”,实现了中国中医脊柱病学“零”的突破。

    完成了中医博士学位的学习后,2001年,王拥军来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脊柱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他边进行脊柱外科手术规律的研究,边思索如何降低脊柱病的手术率。在这期间,他还获得香港大学“孙逸仙基金”,赴香港大学骨科学系开展中医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合作研究。第一次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又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骨科学系从事分子骨科学的第二次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发现了Runx1和Runx3及其亚型MASNS和MRIPV能够调控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得到美国专家的充分肯定。因为这些研究成果,王拥军受邀参加美国第26届、第29届美国骨代谢研究年会以及美国第51届、第52届骨科研究年会做报告,他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传统与替代医学会议,介绍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的现代化梦想

    王拥军跟随我国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教授学习十多年,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功底,对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有着深刻的感悟。作为一个中医,他认为阴阳五行、藏象理论、辨证论治、整体观、治未病思想等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他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根本,让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是他追求的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他和他的团队对“益气化瘀法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根据《素问·调经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等中医药理论,并继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第一任骨伤科主任、全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经验,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调和气血”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和“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运用“益气化瘀法”辨证加减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经过大量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经验方“益气化瘀方”,证明该方治疗颈腰椎病疗效确切,明显地提高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防治效果。

    王拥军认为中医发展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他在其所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了中医复合型人才教育的“六结合”模式。

    对话王拥军

    海纳百川发展中医

    :西医在治疗中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和系统的指标作为评价,可以被完全标准化地复制和推广,但中医在治疗中往往更依赖医生的经验,也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您怎样看待中医药的疗效和科学性?

    王拥军:中医大师们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实践过程中,都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目前,中医药界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正在朝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衡量一种药或者治疗方案的疗效,要经过临床的检验,通过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等的证明。中医药应强调通过大规模的、科学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这样得出的结论更科学,经得起检验和复制,这样开发出来的中药新药完全可以推向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丢不了中医理论,丢不了《内经》,丢不了《伤寒论》等中医药经典。

    要回答中医是否科学,要让现代人和国际市场相信中医的科学性,就要用现代的评判标准、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它科学,证明它科学。这就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不光是生物病理学,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还应包括人文科学,比如中医哲学、中医文化,乃至于一些儒家、法家等思想。要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中医作为一个生命科学,如果讲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会不会让外人觉得中医越来越玄、更不科学了?

    王拥军:这就看你用什么样的语言证明它了。如果只是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纸上谈兵,肯定不行。我们用哲学、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研究中医的内在规律,提炼学术精华;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用其他学科,比如系统生物学、信息学等,研究人体24小时之内舌苔、脉象、神态等动态的变化规律,深入了解人的体质变化,用这些现代的科技手段证明中医的理论和思想。这就不是玄学。“继承是立身之本,创新是发展之根。”只有如此,中医药才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中医的创新需要中医思想的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在原地转圈,不是用《内经》中的某句话来讲创新,而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语言的创新。我们要在现代科学的平台上沟通,我给你讲你能听懂,给外国朋友讲,也要让他们能听懂。

    :用现代的语言去解释中医并不是创新,只是在原来“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了,但中医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这是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王拥军:科学研究也需要有战略眼光,充分理解取势、明道、优术的韬略。其中优术就是以古鉴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与医学的内涵,虚心学习并开拓创新之术。“知其所以然”后,就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我们对中医治疗脊柱病的研究,正在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在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方面,我们首次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软骨细胞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恢复脊柱平衡”的治疗方案,全面、深刻地解释利用中药、针灸、理疗、牵引、推拿、导引等各种非手术疗法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围手术期”康复医疗的科学原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和创新。西医在这方面往往通过手术减压,解除物理性压迫,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解决局部产生的炎症刺激、局部免疫反应等化学性因素等问题,使得病人术后很痛苦,转动一下头颈或腰部都很困难,还会出现新的失衡。我们通过改变局部的微循环,降低局部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减少突出椎间盘外围形成的肉芽组织的形成,让脊柱不进一步塌陷和松动,也一定程度减缓了椎间盘退变和压迫的程度,从而解决了局部的化学性刺激和物理性压迫等问题,实现了一定程度上降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手术率的目标,医疗成本也下来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了。

    中医发展人才是关键

    :你主张中医教育要“精品教育、团队精神”,这句话怎么理解?

    王拥军:对一个中医师来说,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感悟”都很重要,因此,我认为在中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强调“师承关系”,要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更多机会感悟老师的经验。目前中医院校本科生的大课授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只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才有较多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和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我们上海中医药大学在7年制学生的本科阶段,尝试提前实行多导师制,在上大课的基础上,安排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临床,一位熟悉现代生命科学的导师指导基础研究。当然,这需要学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目前国家也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师承教育,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的遴选,组织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申报工作,开展名老中医带徒弟等活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医药要发展,要走出国门,需要优秀的领军人才,这就要在培养教育上强调精品教育。

    :众所周知,中医是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在实践中经验的总结,您也提到,优秀的中医应该强调“感悟”。从这个角度说,中医似乎是“单打独斗”的多,您强调团队精神的意义何在?

    王拥军: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不可能依靠单个人的经验和摸索,需要团结协作,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我们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我们建立了中医脊柱病与骨代谢疾病研究室和实验室,引进国际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技术,将系统生物学、Micro-CT、RNAi、脊柱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运用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我们所着力打造的是一个中医科学研究的大平台,我们承担了10多项国家级课题,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各科人才的智慧。

    :您认为优秀的中医药科技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您是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的?

    王拥军:中医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是振兴中医的关键。为了培养全新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我们提出一套“六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不仅提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对于中医功底深厚、勤奋好学的学生,我们还会送到国外深造。我们还要求学生加强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要求他们发表中医或中药研究的高水平SCI论文,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另外,学生的品质培养很重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是我们前辈的优良传统与风格,启迪后辈,是我们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2,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