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针灸理论针灸艾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中医临床数据中医药术语针灸古籍中草药图谱腧穴文献针灸方法文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针灸推拿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中医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医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7/27 针灸论坛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刘理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药学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中医药以其特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中国真正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人们容易理解中医的理论概念,对“上火”、“寒包火”、“阳虚”之类的词语耳熟能详,所以要注重阅读中医经典及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

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有关问题,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中医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中医药学可谓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以“气一元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及其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和灵魂。传统文化哲学与生命哲学的契合,正是中医药学这一传统的生命科学历久而弥新、亘古而长青的重要基石之一。

中医药学融道、儒、佛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医药实践认识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入扣的亲缘关系,正是这种亲缘关系,使得中医药学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腴的土壤中,源源不断地吸收养料,积淀起深厚的内涵,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并结合生物、社会、心理、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诊疗而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比如,从阴阳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医文化就是——和!《黄帝内经》开篇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不仅是中医药整个文化在诊治病方面的总原则,而且是中医药学在养生方面的总原则。

中医药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古代天文历法、算术、水利技术等,现在已基本不用,大都消失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外,而中医则不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应用科技层面上唯一保存至今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活化石,在今天对人们的卫生保健依然发挥着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首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国文化建设四项任务,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即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医疗保健实用价值,集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硬实力于一身,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医药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70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协议90余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0多个;与世界卫生组织及4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中医药合作项目约有280项;国际组织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民间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对外中医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医疗合作规模扩大,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医药对外教育方兴未艾,据2006年统计,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留学生3913人,毕业生1093个,在我国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一直位居自然科学的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世界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对中医药的认知度相对更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医药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精粹,中医药以其特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中国真正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把中医药作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建设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繁荣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养中医传统思维方式

一般而言,强调“中医药文化”的文化属性是从中医生存的文化背景而言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的思维特质、中医理论表述的方式、中医实践的方法论以及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等等。

长期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即使在中医行业自身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人对“中医药是一种文化”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医药学只是一门技术,认为发展中医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毋庸置疑,临床疗效是任何一门医学存在的核心价值,中医自不例外,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不能抹煞。但是,如何提高与保持中医的临床疗效呢?

目前中医临床疗效下降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中医医疗市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何在?无非是很多中医临床医生不能真正用中医看病。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丧失了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而中医的思维方式则是在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一个没有数理化基础的人想学好西医学,成为一名合格的西医医生,在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道理,一个没有古代文化知识,没有受到中国文化思维训练的人,如果只学习几本现代人编写的中医教材,而不注重阅读中医经典及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即便毕业享有某种文凭,但在临床上用起中医却往往力不从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维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中医的理论概念相对容易,对“上火”、“寒包火”、“阳虚”之类的词语耳熟能详,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对与自己思维方式相一致的东西感觉某种天然的亲切,从而对之接纳吸收、融会贯通能力相对就强。

但是,中国固有文化土壤在今天得到很大的置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难以为继。在这种“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下,不但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被割裂,就是中医传统自身的继承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在今天的环境中,今人学习中医要比前人难上许多。如今中小学课程配置都是西式的,几乎没有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甚至连语文课本都按照还原的机械的方式进行设计,细胞、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早已在年轻的学子们头脑中生根发芽。而进入中医院校,突兀地接受阴阳、五行、气等传统整体性概念,让人思维一时难以转换过来,不经过一番传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传统文化的重新熏陶,想进入中医的思维状态,无疑是痴人说梦;然而事实不仅如此,中医学习者还要继续接受大量中医思维训练,有时候这方面的课程比重反而要大于中医,甚至不少学生用外语、计算机等来挤占中医的学习时间。与中医密切相关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及培训,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有,也是区区一二门课程,且是选修,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与思维方式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中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多,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真正能够按照中医思路治病的大夫,据有关部门分析,在中国只有二三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

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中医学是中国的特色医学,无论从服务群体、药用资源,还是从文化心理接受方面,都是我们发展自己卫生事业的特有优势,是建设和谐社会,使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障与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后发展国家保障国民健康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在现代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而又能保证人人享有健康的可能条件之一,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

但是,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医逐渐缩小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本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浅显易懂、明白通畅的中医理论逐渐变得玄妙神秘、晦涩难懂起来。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对中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知晓,对中医理论的思想表述方式不了解。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与理念已与百年前大大不同,中医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了另类异质医学,增加了几分神秘,反而来自异域的西医学让他们感觉亲切。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中,而我们本土的文化和医疗技术则某程度上被淡忘了、被疏忽了。有了骨病,很多人去挂西医,除非是风湿类,才会想到中医。为什么?不是中医过时了,而是由于不了解或误解,从而导致消费观念没有确立,甚至某种程度上出现抱着金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比如,法国的无国界医生来中国帮助中国培养乡村医生,培训的内容竟然是针灸。

另一方面,中医的诠释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为背景的,在传统文化被淡忘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解释的失语和误读也是在所难免。有些学者在现代科学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但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方面则可能显得有点幼稚。还有一些所谓的炒作名人,对中医一知半解,却要大放厥词,叫嚣“取消中医药”。中医真的不科学吗?非也。中医中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更多的则是在当代条件下或限于个人认识水平不能解释的科学。

目前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有关中医存废的争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尽管发出一些不负责与缺乏学理的言论是极少数人,但是其对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缺乏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及与中医理论的隔阂,很多人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对中医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使得他们在求医问药等医疗选择方面做出不当的判断。

为此,加强中医药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对社会大众进行有关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力度,如有关领导表示要有计划推动各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还要建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中医院环境文化建设标准课题协作组;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决定共同主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一些电视媒体也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

今天,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列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部分。中医药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众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挑战,这既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赋予的重大任务。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2,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