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秋实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日前指出,针灸是我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先导,但在针灸标准国际化方面,目前面临韩国、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韩国已牵头制订“国际针灸针标准”。我国应抓紧相关工作,发挥针灸走向国际的主导作用。
同时,在针灸针具生产方面,我国的优势地位也有被撼动的危险,市场可能会不断被日本、韩国等吞噬。杨金生呼吁“要有危机意识”。
标准制订落后韩国
杨金生介绍,2007年6月,韩国大韩韩医研究院主办了“国际针灸针标准发展论坛”,从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可以发现,韩国召开这次会议的意图是要掌握国际针灸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准备起草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
2008年5月,韩国召开第二届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发展论坛,试图直接确认他们拟定的针灸针标准草案。
“中国在针灸针标准的制订方面比较落后。”杨金生表示,这与国人的观念有关,总是简单地认为针灸起源于我国,自然应该以我国为准。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重专利、重标准和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此重视不够。
“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研究制订传统医药标准,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杨金生建议,我国能够加快针灸标准化工作的进程。
杨金生希望我国投入资金,积极促进针灸针国家标准的修改并申报国际标准;同时制订针灸针检测标准,加强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的监管。“针灸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但是没有针灸针具的国际标准,很难有效保障针灸针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针生产企业面临困境
目前全球90%以上的针灸针由我国企业生产,而且以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相适应的铜丝缠绕柄针灸针为主。我国苏州在历史上就已经形成针灸针规模生产,是全球最大的中医针灸器械生产基地,在全国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近50家针灸针生产企业中,有30多家在苏州。
杨金生说,在我国从事针灸针生产的企业除了几家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一些类似加工作坊的生产点,而且加工点分布散乱,不易于管理。
“究其原因是目前国内外没有现成的针灸针自动加工设备,仅靠人工手工制作,手工加工的技术含量很低,而且劳动生产率低。”杨金生表示。
“加工作坊、手工制作、技术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等多重因素导致针灸针的生产质量不稳定。”杨金生说,针灸针的上述加工方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出口。
市场正被日韩吞噬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推荐43种病症采用针灸治疗,全球近1/3人口接受过针灸医疗保健服务。随着世界各国对针灸认识的加深,各国对针灸针具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
“日本、韩国的企业纷纷在我国注册成为外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对我国针灸针生产企业形成特别大的威胁。”杨金生表示,随着日式、韩式针灸疗法的推广,通过自动化生产的日式、韩式针灸针也正逐步被针灸界接受,使我国作为中医针灸宗主国的地位受到冲击。
国外生产的针灸针主要为钢管柄针、塑料柄针和不锈钢丝柄针,而这些类型针灸针的生产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我国的针灸针靠人工手工制作,劳动力成本占整个物化劳动的50%左右,急需加大投入,更新设备。
“如果不从技术上领先、提高质量及降低成本,我国的针灸针生产企业就很难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杨金生说,加大对传统民族企业的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针灸针自动绕柄机在技术上的突破,填补中医传统针灸器械制造领域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国内外空白,“这将是传统针灸器械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促进我国针灸器械生产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实现规模生产,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我国中医针灸器械的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