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中医“治未病”加入新医改方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上保证国民健康。
节前,新医改方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中,逐步促使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都赫然在册。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表明政府引导思路的转变,将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控制,而不仅仅是病后的治疗。
事实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让国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才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13亿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药。”将医药费降下来、建更多的医院,这都是亡羊补牢的办法,虽说犹未晚也,但毕竟不是上上之策。“和治疗相比,预防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
从预防医学角度看,有70%的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因此,政府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克服旧有体制困难的同时,也在纠正以往以治疗为主的医改导向偏差,积极完善疾病预防机制,建立公民体检等制度。突出的表现,除了写上医改的白纸黑字,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重心的转移。
2006年10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23家机构,在辨识、分类、监测、数据库、干预方法和保障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此后,研究人员推出了新型卫生健康保障模式“KY3H”,并在多个省份的13家医院试点。
“治未病”源自中医学经典理论,有着深厚的国民文化背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次,既着眼于未雨绸缪,又着力于阻截传变,扶助正气,强身健体。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说,健康与疾病是人类生命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把握健康、如何控制疾病目前有两种主要的体系与医学。其一,以病为中心的防病抗病体系——对抗医学;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体系——整体医学。新型卫生健康保障模式则是在中医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吸纳对抗医学的成果和方法,从人体健康状态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系统分类,并将其作为健康状态的风险管理基础。
有人评价说,“治未病”,或者说健康管理,给中医药找到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因此让老百姓受惠。“中医药和西医相比,在治疗上的劣势显而易见,也是它过去日渐没落的原因,但中医药的预防保健功能却是西医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也是基础深厚的。”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1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总结一年的工作时称,“治未病”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也吸引了一批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研究、传播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扩大了试点范围,遴选确定了两批、共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涉及17个省(区、市)和局直属直管医院。
显而易见,通过的医改方案将加大支持类似的工作。(董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