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一段时间以来,黑龙江省中医界兴起了“研习经典”的热潮。在2007年开展的省级中青年名中医遴选中,经典理论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对今年招聘的63名申请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进行考核时,首次将经典理论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遴选标准。2008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讲堂”正式开讲,这一讲堂以“开启中医人智慧,丰富中医人思维”为主旨,主要邀请与中医药专家及与中医有关的管理、科研、文史哲等方面的学者,结合中医进行学术演讲,拓宽和完善中医学人的知识结构,造就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12月初,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出台了本省中医临床人员读经典、做临床活动的实施方案,规定将考试成绩记入业务考核档案,列入晋级时的重要参考条件。
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学好中医典籍
“要想发展中医事业,就必须有强大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今年我们之所以大张旗鼓地推出‘中医临床人员读经典、做临床活动’,就是要将我省中医行业打造成一个具有不断汲取知识营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学习型行业,藉此推进全省中医临床工作特色更加突出,辨证施治更加规范,诊疗效果更加确切。”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管理局局长王国才指出:要想发展中医,就必须无条件地继承中医,而继承中医的主要途径正是回归经典;认真研习以“四大经典”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实践相互参验,必将成为提升中医临床水平最重要的有效路径之一。
王国才副厅长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医的“根”,学习中医学就必须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拿到开启中医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先生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调研博士学位培养质量时说:“一个好的中医应该兼通文史哲。”已故名医秦伯未曾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秦伯未在入门中医之初,每天背诵一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他还将学习的体会撰写成一付对联“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选择严者不足以为法”,这些足以说明拥有丰富的中医文化底蕴对学好中医的重要性。
缺少中医经典指导难以振兴中医事业
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中医药大学对文、史、哲、地理等科目是漠视的,可概括成“入门不考,进校不学,感情不深,思维不和”。许多毕业生面对中医所依赖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和中医思维方法时,普遍感到困惑迷茫,更是弄不通《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深邃的中国文化思想了。再者,学习中医必须掌握和精通中医基本理论,对中医的理法方药了然于胸。而目前一些中医院校却依照西医模式培养学生,在课程安排上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课程为主体的目标培养要求;有的学院西医理论学习是必考科目,而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改为选修课程,这一忽略传承的结果,势必造成中医基本理论的匮乏。
“在此,我认为,若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回归经典。没有中医经典的指导,犹如轮船失去了方向,根本谈不上中医的现在和未来,更谈不上中医事业的‘扬帆远航’!”王国才如是说。
所谓经典,就是历经数百年以上还在应用、延续和发展的理论,而中医古籍被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和可继承性、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临床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包括经典对中医发展方向的指点迷津等作用,这些都是其他书籍难以望其项背的。王国才认为,经典提倡的是基本的,同时又是不可替代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中医教科书相比,经典是更高层次上的中医基础理论。
学经典可启迪智慧、提升临床疗效
王国才的体会是,研习经典不仅仅是掌握中医药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人的智慧,推动创新,且能提高学者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有人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中医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文史哲的“味道”。这里有个常见而关键的词叫“觉悟”,在西方语言中就没有这个词,也体验不到这种微妙的意境。比如说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等。读经典常常使人顿悟,找到深入中医之精髓的窍门。同时,读经典能“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里,“演”的内涵就包括了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使个人有限的知识拓展开来,不断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研习经典的目的,具体到临床就是辨证施治,提高疗效。大凡名中医都熟读经典,乃至烂熟于胸。张仲景倡导“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提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李时珍主张“渔猎群书,搜罗百世”。这些经典名言已成为后世医家的座右铭。许许多多起沉疴、去痼疾、挽救急症的医案,细细分析都有经典中的思维和经典方药的痕迹。中医学徒出身的王国才,曾深刻地领悟到熟读经典带来的好处。
有一次,他接待了一位中年男士,患者前一段患了感冒,之后两手出汗不止,每天两个手帕轮流擦,一会儿就得洗一下。到医院检查没发现有问题,抓了5服中药煎服仍是汗出如浆。听完这位患者的述说,王国才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伤寒论》中的一句话:“发汗后,随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在这句话的启发下,王国才马上为病人把脉开方,随症加减,结果使那位男子服药后一服见效,两服大止,三服痊愈。
由此,王国才形成的一个观点是,用经典指导临床既要辨证,更要对症。对症既是辨证的基础,更是辨证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想辨证,首先必须抓住对症,而辨证也是为了更好地对症,他在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亲身经历了许多病证,都是根据经典抓住主症而收效的。
加快回归经典要有制度和措施做保证
那么,回归经典有哪些具体途径呢?王国才副厅长建议说:一是“加压”学经典。中医院校必须开足经典课程,学生经典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中医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考试,经典著作要有较高比例的内容,中医晋级考试内容也要设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国家、省市评选名中医要考经典著作,不及格不能列入名中医行列。
二是引导学经典。中医继续教育要把经典著作作为重要内容,并记入中医医师的技术档案;要建立中医大讲堂,让精通中医经典的人举办讲座;要开展中医经典竞赛,组织专家普及中医经典知识。前不久,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出台的“学经典做临床方案”,首次将考试成绩列为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并将在全省范围树立起学经典十大标兵。
三是倡导自学经典。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实到调动广大中医工作者自学的积极性上来。王国才为此总结了一句话16个字:“确定目标,选准书籍,磨砺意志,心态积极”。在对书籍的选择上,一般来说,“四大经典”是普遍受专家学者推举的书籍,而四大经典的说法也不同,一个版本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另一个版本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在泛读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的目标再选精读的书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