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生理学 > 正文:病因学概论
    

病因学概论:致病因子和条件

 

  四、营养性因素

  营养过多和和营养不足都可引起疾病。长期摄入热量过多可以引起肥胖病,摄入某些雄生素特别维生素A和D过多也可引起中毒。营养不足可以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所引起,也可以是需要增加而供应相对不足的结果。,例如,生长发育旺盛的儿童和少年,孕妇和甲状腺能亢进或长期发热的患者等,营养需要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显著增加,如不相应的增补,就易发生营养不足。营养不足常见类型是总热量不足,蛋白质不足,各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的不足。此外,其它营养素如水和无机物包括钠、钾、钙、镁、磷、氯和微量元素如铁、氟、、铜、钼、锰、硒、碘、铬、钴等的缺乏都可以成为疾病的原因,而其中许多物质如水、钠、钾、钙、镁、铁、铜、氟、硒等的过多,也可引起疾病。

  氧虽然一般不列为营养因素,但比起所有营养因素来,氧更是机体绝不可缺的物质。缺氧可引起极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缺氧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死亡。然而,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也取决于一些条件。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代谢率的降低,长期锻炼和适应等都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氧吸入过多时,可以发生氧中毒,多见于高压氧或常压高浓度氧持续吸入时(参阅第三章)

  五、遗传性因素

  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例如某种染色体畸变可以引起先天愚型(mongolism)或Down综合征,某种基因突变可以引起血友病(hemophilia)等。遗传因素的改变也可使机体获得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必须加上一定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使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例如,某种基因突变可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发生缺陷,以致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较低,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又为维持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所必需。这样的个体,在通常情况下还不致发生溶血;但当他们吃了过多的蚕豆或服用伯氨喹啉、磺胺等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时,就可发生溶血。

  遗传物质改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但有资料表明,某些外界环境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例如电离辐射可以引起染色体损害。

  六、先天性因素

  与遗传因素不同,先天性因素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的有害因素。例如,孕妇如患风疹,则风疹病毒可能损害胎儿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

  七、免疫性因素

  在某些个体,主要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的刺激常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并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害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异种血清蛋白,一些致病微生物等都可引起变态反应;甚至某些食物(如虾、牛乳、蛋类等)、某些花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在某些个体也可引起诸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is, SLE)等多见于女性,因而其发生与女性激素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参阅第十六章)。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八、精神性因素

  长期的忧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强烈的精神创伤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例如,有人认为,某些人之所以发生高血压病或消化性溃疡,可能与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有关;长期的思想冲突或精神负担可使某些人发生神经衰弱,等等。在这方面,个体特点(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精神刺激,对有些人并无显著影响,而对另一些人却可造成长期的不良情绪,并可进而引起某些疾病。

  综合以上所介绍的八类因素来看,一类疾病只能由某一类致病因子所引起。一种疾病只能由一种致病因子所引起。就多数疾病而言,情况确是如此。但是,也应当注意,同一类疾病,也可以由不同类的致病因子所引起。例如,恶性肿瘤就可以由许多致病因子引起。所谓致癌因素,就是指引起恶性肿瘤各种致病因子,而一系列条件则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很多种类的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称为化学致癌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如砷化合物、铬酸盐、镍化合物以及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多环芳烃、芳香胺、亚硝胺、偶氮染料、烷化剂、肼、氯乙烯、某些激素如雄二醇、不少药物如氮芥、非那西丁等。某些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aflatoxin)也是一种作用强烈的化学致癌物。据目前所知,有些化学致癌物进入体内后毋须经过代谢即能致癌,如氮芥、环氧化物等称为直接致癌物质;但许多化学致癌物活性并不高,要在进入体内后在代谢过程中得到活化而转变为高度活性的亲电子物质以后,才能与细胞中的大分子亲核基团形成共价键结合而发挥其致癌作用,此种致癌物称为间接致癌物。例如,间接致癌物苯并芘进入机体后,可被细胞内质网中的一组酶(p-450系统或芳烃羟化酶系统)经过一系列反应而活化成高度活性的亲电子物质,这一组酶的活性水平受基因调节控制。不同的个体,由于遗传差异而致这些酶的活性水平有所不同,因而对苯并芘等间接致癌物的敏感性不同。在化学致癌的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