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和鹿等偶蹄类,偶可感染马、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和人。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沿草地或植物蠕动爬行,致使虫卵污染动物皮毛和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及水源等。当中间宿
主吞食了虫卵和孕节后,六钩蚴在其肠内孵出,然后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随棘球蚴囊大小和发育程度不同、囊内原头蚴可由数千至数万,甚至数百万个。原头蚴在中间宿主体内播散可形成新的棘球蚴,在终宿主体内可发育为成虫(图15-19)。
图15-19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成虫。故犬、狼肠内寄生的成虫也可达数千至上万条。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8周时间。大多数成虫寿命约5~6个月。
人可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当人误食到虫卵后,六钩蚴即经肠壁随血循环侵入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若幼虫未被杀,则逐渐形成一个纤维性外囊,在内缓慢地发育成棘球蚴。故棘球蚴与宿主间有纤维被膜分隔。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大可长到数十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其它感染或外伤时,可发生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
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发现于几乎所有部位。据我国新疆15298例病人分析,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占69.9%),多在右叶,肺(19.3%)次之;此外是腹腔(3%)、以及原发在肝再向各器官转移(5.3%),其他部位分别是:脑(0.4%)、脾(0.4%)、盆腔(0.3%)、肾(0.3%)、胸腔(0.2%)、骨(0.2%)、肌肉(0.1%)、胆囊(0.1%)、子宫(0.1%)以及皮肤、眼、卵巢、膀胱、乳房、甲状腺等(0.4%)。在肺和脾内棘球蚴生长较快。在骨组织内则生长极慢。巨大的棘球蚴囊多见于腹腔,它可以占满整个腹腔,推压膈肌,甚至使一侧肺叶萎缩。棘球蚴在人体内一般为单个寄生,但多个寄生也不少见,约占患者的20%以上。
致病
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可同时累及几个器官。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同时,因棘球蚴液渗出或溢出可引起毒性或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常见症状有: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肝可有肝区疼痛,在肺可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在颅脑则引起头痛、呕吐甚至癫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2.包块 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压之有弹性,扣诊时可有棘球蚴震颤。
4.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 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和恶病质现象。
一旦棘球蚴囊破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如肝棘球蚴囊破裂可进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角皮碎片。囊液大量溢出可产生过敏反应,如进入血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诊断
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以及与犬、羊等动物和皮毛接触史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X线、B超、CT及同位素扫描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和定位也有帮助。特别是CT,不仅可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但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即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等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
免疫学试验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卡松尼(Casoni)皮内试验方法简便,1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阳性率78.6%~100%,但易出现假阳性(约18%~67%)或假阳性,已渐少用。
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均较敏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胶乳凝集试验(LAT)和水化矽酸铝絮状试验则次之。目前以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敏感性最高,比常规ELISA高4~6倍,而且假阳性很少。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则因操作简便、观察容易,很适于基层使用。目前认为对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应采取综合方法,经皮内试验过筛阳性者,应再加2~3项血清学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