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处于两条激活途径的汇合点,在补体系统活化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并为替代途径激活的关键分子。C3的α、β两条肽链组成,之间以二硫键相连结,分子量为195kDa,其中α链为115kDa,β链为75kDa(图5-6)。其在血清中的含量高于其它补体分子,约为0.55-1.2mg/ml。同C4分子一样,C3分子的α链在半胱氨酸和谷氨酸残基之间也有一个内硫酯键(Cys-S-CO-Glu)。此环状结构水解后,可形成一个转移性结合点,认为这是C3b由液相结合到固相上的结构条件,也是C3以缓慢的速率水解导致其构象改变出现能与B因子具有亲和力的“变构”C3b的分子基础。当C3转化酶从C3α链N端一个精氨酸-丝氨酸键(第77-78位)外将C3裂解后,可产生一个9kDa的小片段C3a(释放到液相中去),其余部分为C3b。同时,新生的C3bα`链内距N端5kDa的硫酯键断裂,在谷氨酰胺基上出现一个具有转酯作用的高度或多糖等分子中的羟基(R-OH)共价结合,形成新的酯键。同样,也可与靶细胞上的氨基形成酰键(-CONH-)。这样,新生的C3b便可结合于靶细胞表面,而其半胱氨酸则通过接受1个质子形成硫氢基(-SH),从而获得转移性。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形成的反应性酰基极不稳定,若在60秒内未同碳水化物发生转酯反应,则反应性酰基即与水分子反应形成羧基,从而使C3b失去共价结合的能力(图5-7)。一般细胞表面都有足够的糖类(常以糖蛋白、糖脂或多糖形式存在)因此新生C3b得以通过上述转酯作用而固定于细胞上(外来的或自身的)。通过上述转酯反应而获得结合活性的C3b可与C4b2a结合形成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C4b2a3b),或与Bb结合形成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C3bBb)和C5转化酶(C 3bnBbC3b也可在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下,变为无活性的C3bi,并再I因子裂解为C3dg和C3c(图5-8)。C3d可能是C3裂解的最终产物,只有在细菌或炎灶分解产物的作用下,才能裂解为C3d和C3c。还报道有C3e片段,可能来源于C3c。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
C3各个裂解片段的生物学活性不一。C3a为过敏毒素,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性粒细胞,使之释放组胺,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局部水肿。但其作用远较C5a弱。此外,C3a还具有使吞噬细胞定向移动以促进吞噬的趋化作用,以及抑制特异抗体反应、非特异性多克隆反应和抑制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产生的作用。C3b的生物学活性烄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替代途径中两种C3转化酶[起始C3转化酶(C3bB)和放大C3转化酶(C3bBb)],以及两条途径中两种C5转化酶(C4b2a3b和C3bnBb)的形成;(2)启动替代激活途径中的正反馈放大回路;(3)调理促进吞噬及免疫粘连作用;(4)参与免疫调节,如作为B细胞活化的非特异性刺激信号,作为B细胞的致有丝分裂原促进B细胞增殖,与抗体协同增强ADCC作用和刺激单核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PGE),嵌入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网格结构中,使二者的结合键断裂从而是产生对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等。C3bi具有促进吞噬和与抗体协同增强ADCC反应的作用。C3c和C3dg可的抑制抗原、有丝分裂原或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C3e则可引起白细胞增多。
人的C3基因定位于第19号染色体,有两种常见的同种型C3S和C3F。此外还有十余种少见型及罕见型,其中C3F与肾小球毛细血管性肾炎和部分脂质性营养不良有关。C3遗传性缺陷少见,但如发生缺陷,则易引起反复化脓性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
图5-6 C3分子的结构(模式图)
图5-7 C3b的酯化反应(图解)
图5-8 C3各种裂解片段的产生(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