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取栓术后处理
(1)全身处理:由于多数病人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常并发心力衰竭,有时甚至在心肌梗死时发病,因此与有关科室医师协作处理病人周身情况至为重要。对发病时间较长的大或较大动脉栓塞的病例,恢复循环后,大量缺氧代谢产物会很快回流至循环,常致重度酸中毒、高血钾、低血压,以至休克、肾功能衰竭、ARDS和心脏骤停,酷似由肢体挤压综合征引起的结果。因而术后需监护心、肺、肾功能,密切观察动脉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尿量。酌情给予缓冲液(如碳酸氢钠或乳酸钠)、利尿剂、强心剂或抗心律失常剂。此外严重肢体缺血病例术后可发生肌球蛋白尿,应使尿液碱化以防肾衰。死亡病例常发生在术后3天内,因而这3天内的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尤其重要。
当病人发生急性动脉栓塞后,心房内常残存附壁血栓,因而取栓术后仍易发生再栓塞。协和医院77例急性动脉栓塞中,术后2年内发生再栓塞者26例(33.8%)。在经尸检的3例中均发现有心房附壁血栓。因而术后必须注意病因治疗。有心房纤颤者,术后应及早争取做心律转复,以防心房附壁血栓再形成或扩展。有瓣膜病者,应争取行换瓣术同时完全摘除心房附壁血栓(图74-12)。
图74-12 心房附壁血栓图
有冠心病者,如有手术指征时应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架桥术,以改善心肌血供,防止附壁血栓形成。如无法解决涉及房颤的病因问题,则需终生抗凝。
(2)局部处理:观察疼痛缓解、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情况、患肢皮温、静脉充盈时间、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和患肢周径。必要时以Doppler仪监听动脉血流音,测节段性动脉收缩压。观察患肢运动、感觉功能。
远侧动脉搏动恢复为手术成功的标志,但也常因伴有动脉痉挛而使血液循环恢复延缓。术后肤色和温度恢复常较早,而动脉搏动则有时需在数小时以至1~2天后才恢复。当患肢原有动脉病变时,肢端脉搏便不能恢复,而转为“暖足”为度。
当术后症状不缓解、体征不改进,或缓解后复又加剧时,分别提示取栓不成功,或发生再栓塞或继发血栓形成,应考虑再次探查,力求找到失败原因,否则即或再度手术仍不易成功。当患肢近侧动脉先有水冲脉,然后发生阻塞时常提示患肢小动脉病变未解除,再次取栓后,应以大量肝素盐水灌入远侧动脉,并同时切开和检查其回流静脉,争取使微小血栓得以排除。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
术后患肢明显肿胀可属缺血后反应,或由于回流静脉血栓形成,更易发生于间隙综合征,尤其是胫前间隙综合征,表现为小腿前外侧骤然疼痛、肿胀、明显触痛、肤色呈紫红,为胫前间隙狭窄,压迫胫前神经和血管所致。应立即做筋膜切开减压术。在严重病例小腿诸间隙均被压迫,可切除腓骨中段1/3,此法同时使小腿诸间隙均获减压,可达到根治性筋膜减压的目的。
8.其他治疗方法
(1)取栓术加内膜切除术:当动脉栓塞发生在粥样化的动脉部位时,单作取栓术常难以充分恢复局部血流循环,此时需同时将增厚的动脉内膜切除。此术只适用于病变较局限时,尤其适用于股深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硬化性狭窄。行股深动脉开口部内膜切除时,即或股浅动脉已经阻塞,仍常能达到保留肢体的目的。因为即或是动脉硬化较晚期的病人,股深动脉远侧常仍然无恙。如股深动脉起始部内膜切除术后发现局部狭窄时,可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行补片移植术,此术称股深动脉成形术。但对于病变广泛的动脉内膜病变,如股浅动脉病变,即使血栓内膜切除术获得成功后,仍难免因继发性血栓形成而失败。
(2)血管架桥移植术: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决动脉阻塞时,只要病变远端有通畅动脉,便可行腹主动脉-股动脉、或腋-股、或股-股动脉血管移植,解决髂动脉阻塞,以髂-股、或股-膕、或股-胫或腓或足背动脉血管移植解决股、膕、胫动脉阻塞。膝关节以上者,可用人工血管,过膝者应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为宜。
(3)颈或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有助于解除上、下肢动脉痉挛,因而能促进肢体侧支循环的建立,可起到缓解症状作用。
(4)截肢术和取栓加截肢术:当病人来院时肢体已经坏疽,需预防继发感染。待坏疽与健康组织间的界限明确后行截肢或截趾术。但当病人已有湿性坏疽,或虽尚无坏疽平面形成但肢体缺血已导致周身情况恶化而威胁生命时也应立即截肢。有时即使已为病人做了较高位截肢,但因残端仍然缺血而不能愈合。根据作者的经验,手术时若先行动脉取栓术,使血流恢复,紧接着行截肢术有两个优点:①常可有效地降低截肢平面;②有助于增加残端血供,因而促进残端的愈合,如股深动脉取栓成功,常可为患侧大腿提供充分或赖以生存的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