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度房室阻滞:一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根据有无Wenckebach现象(文氏现象)分为二种类型: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Mobity Ⅰ)即文氏型阻滞。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因为P-R间期逐渐延长时、每次递增值逐为减少、所以出现了R-R间隔逐渐缩短的规律性变化,而且阻滞的长间歇小于任何短R-R间歇的2倍(图14-8-2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图14-8-22 Wenckebach现象与心室率规律性变化示意图
图14-8-23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2房室传导
Ⅱ型:亦称莫氏Ⅱ型(MobitgⅡ),即无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阻滞。表现为P波规则的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脱漏。
有的学者把3:1或更高程度的二度房室阻滞(如4:1、5:1、6:1等)称为高度室阻滞。
图14-8-24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阻滞:
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房室脱节、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分别由各自的起搏点控制。
(1)完全性房室脱节,心房率快于心室率,表现为P波频率较QRS波群高,两者之间无固定关系。
(2)心室率慢而匀齐,心室起搏点如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上。若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呈宽大畸形,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下。
一般说来,阻滞程度越高,心肌损害越重。它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心功能状态、阻滞部位、持续时间等因素,其中阻滞部位尤为重要。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上、程度轻、多可恢复;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大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下,予后较差。
(七)室内传导阻滞
发生在房室束以下的传导障碍统称为室内传导阻滞、包含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左束支分支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当右束支阻滞时,激动沿左束支下传,心室除极的初始向量不受影响,与正常相同,在0.04s以后,左室除极将近结束。而右室除极仍在缓慢进行,因此除极晚期(QRS环后半部)出现了一个向左向前的除极向量,称为附加向量环,其心电图表现: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1)QRS波群时间超过0.12s。
(2)QRS波群形态改变:
①V1、V2呈rsR(M形)形,R波一般占时较长且电压较高,或仅出现宽有切迹的R波。
②V5、V6呈RS波型或QRS波型,S波宽而深。
Ⅰ、Ⅱ及avL导联有宽而深的S波。Ⅲ、avR多为宽而有切迹的R波。
(3)继发性ST-T变化:凡有rsR或宽大R波的导联(V1、avR等),S-T段压低及T波倒置;具有宽而粗糙的S波的导联(V5、Ⅰ、avL等)S-T段升高及T波直立。
(4)图形与上述改变相似,但QRS波群时间短于0.12s者称为不完全性在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较常见,这是由于右束支细而长易受损之故。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右心室增大的病例,如房间隔缺损、肺心病、风心病等。少数可见于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