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过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脾肾亏虚: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脾肾气虚者,用五子衍宗丸加参芪;脾肾阳虚者,用无比山药丸或肾气丸加减;脾肾气阴两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味(党参、生黄芪、麦冬、五味子、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杜仲、牛膝、菟丝子)。
2.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用杞菊地黄汤加味(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赤芍)或大补元煎加减。
3.气血两虚: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山萸肉、龙眼肉、陈皮、半夏、广木香、砂仁。
4. 湿浊内阻:
治法:偏湿热用黄连温胆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枳实、竹茹、白蔻仁、生大黄、生姜)、三仁汤;偏寒湿用胃苓汤、湿脾汤。
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
慢性间质性肾病的自然病程各不相同,如能在早期治疗原发病因,常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有时肾功能也可获得某种程度的改善,最突出的例子是尿路梗阻的解除。如不能除去病因或疾病进展至晚期,在肾功能不全水平相当时,本病进展至终末期的速度要比慢性肾小球肾炎慢。通过适当地治疗低容量、酸中毒、高血钾或高血压,常可使急剧恶化的肾功能逆转。终末期肾衰可用透析和肾移植疗法。
2.病因治疗
(1)尿路感染: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用药时注意细菌敏感性的变化、用量和疗程,并根据肾功能状态调整药物用量,尽量选择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2)镇痛剂性肾病:早期诊断至为重要,作出诊断后即应停止服用有关药物。减少非那西汀投放量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3)梗阻性肾病:根据梗阻的病因解除梗阻,同时控制感染,保存肾功能。(4)中毒性肾病: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肾病,应停用该药。重金属引起的中毒性肾病,应减少接触并用解毒药。(5)其他原发病:其治疗可参阅有关疾病的治疗。
1. 梗阻性肾病 肾乳头部位以下尿路梗阻是半数以上间质性肾炎的原发性病因。
2. 镇痛剂引起的肾脏损害。
3. 慢性(非梗阻性)肾盂肾炎在无梗阻或其他肾脏病的原发病因时,肾脏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盂肾炎是慢性肾衰较少见的原因。
4. 免疫性间质性肾病 间质及其有关结构的免疫性损伤,可以是一些慢性肾脏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5. 巴尔干肾病本病是一慢性进行性间质性疾病,发病隐袭,病因不明,病例局限于多瑙河流域。
6. 特发性间质性肾炎 约10%有间质性肾炎的患者查不到致病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微血管损伤、肾小管细胞损伤、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纤维母细胞表现型的变化,肾小管细胞一纤维母细胞相互作用,使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间质浸润等。慢性肾小管损伤,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致使细胞成分合成与降解失调,出现肾小管萎缩。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使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形成间质纤维化。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具有化学吸引作用,使细胞浸润及浸润细胞增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间质浸润及管周毛细血管病变都可导致球后毛细血管腔闭塞,结果是继发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肾功能进行性丧失。
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见肾衰的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疲乏、体重减轻及贫血、高血压等。
体征:
尽管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病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梗阻性尿路病见肾盂积水,尿酸性肾病有痛风的表现,某些代谢性疾病见尿路结石等,但间质性肾病本身的临床和实验室所见却极为相似。除非有另外的诱发因素如尿路梗阻,急性感染一般不常见。如果在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之前的任何时期除去或治疗可根治或可逆性因素,病情可趋于稳定、中止,或延缓其进展。在出现肾功能衰竭前,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少,而在实验检查可发现一些异常。后期见肾衰的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疲乏、体重减轻及贫血等。
慢性间质性肾炎后期常有高血压,但不如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前者发生率约50%,后者大于80%。在原发性间质性肾病,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低于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有时由于肾脏保钠功能障碍,引起缺钠和低容量可导致急性低血压发作。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预后随病因及肾功能损害程度而异。病因能被彻底清除时,慢性间质性肾炎可以治愈。若已至发展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则多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