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相关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皮肤或粘膜皮肤疾病。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全世界的热带和某些温带地区均有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并以细胞内无鞭毛体的形式存活于脊椎动物宿主。媒介白蛉在叮咬人或动物时被感染;动物保虫宿主包括犬,啮齿动物,树懒和食蚁兽。极少数可经输血,先天性或性关系传病。测定同工酶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鉴定虫种,也可用DNA探针鉴定虫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Dumdum热)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复合体引起,见于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部,地中海盆地以及某些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儿童和青年成人特别易感。
症状和体征
感染白蛉叮咬处的原发病变很小且通常不出现。原虫从皮肤经血流弥散到淋巴结,脾,肝和骨髓。2周至1年后逐渐发生临床征象。典型的症状包括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全血减少和多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5%~10%的病人每天可出现2次体温高峰。有症状而未经治疗的病人,80%~90%在1~2年内消瘦衰竭而死。亚临床型者变化多端,其中2/3的病例症状轻微模糊不清并可自动消失,约1/3的病例可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存活者除发生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外(如艾滋病)一般均能抵抗以后的发作。某些病人看上去已治愈后1~2年,但可发生充满原虫的结节性皮肤病变,这种病变可持续数年。
诊断
吉姆萨染色涂片或血液及脾,肝,骨髓,淋巴结抽吸物培养中发现利什曼原虫者可确诊。应用PCR扩增和DNA探针技术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现有多种特异性血清学试验,重组抗原能预测,若不加治疗,那些亚临床利什曼病可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素皮肤试验在急性感染期是阴性的,治愈后数周至2年可转为阳性并且以后终身保持阳性。
预防和治疗
大规模普治病人,减少媒介白蛉以及在适宜和可能的地方消灭非人保虫宿主,均有助于预防。昆虫驱避剂可用作个人防护,而微小的白蛉仍可钻进条件较差的昆虫屏障或蚊帐。
可选的药物有依西酸喷他脒(每日或隔日2~4mg/kg肌注,共给15剂),两性霉素B(0.25~1mg/kg每日或隔日缓慢静脉滴注,共8周)或五价锑化合物。葡萄糖酸锑钠每日20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注,连续20~28日。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作用,则应改为隔日给药,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一般印度和南美型内脏利什曼病对治疗的反应良好;而非洲和地中海-亚洲型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抗药的病例可能需用γ-干扰素滴注或作脾切除。
支持疗法也很重要,包括卧床休息,良好的口腔卫生和足够的营养。可能需要输血和抗生素。
皮肤利什曼病
皮肤利什曼病已知的各种地方名有:东方疖或热带疖,德里疖或奥勒波(Alep-po)疖,uta或胶工溃疡和森林雅司病。病原体有硕大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见于南欧,亚洲和非洲),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复合体(见于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和巴西利什曼原虫复合体(见于中,南美洲)。在中东的美军中曾发生过皮肤利什曼病的暴发,在临时去过流行区的旅行者中有过个案病例的报告。
症状和体征
在感染白蛉叮咬后1~4周,叮咬处发生边界清楚的皮肤病变。经多次感染性叮咬,意外的自体接种或转移扩散,可发生多发性病变。初期病变是丘疹,而后扩大,中央形成溃疡,边缘高起,色素增生并有细胞内原虫的集聚。这种溃疡,若无继发感染,一般无痛也不引起全身症状。然而继发感染常见。www.med126.com
皮肤溃疡一般在数月内自愈,留下凹陷的瘢痕。以后的演变取决于感染的虫种和被感染宿主的免疫状态。在美洲,若皮肤病变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复合体中的某些亚种引起,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转移性粘膜皮肤病变(见下文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弥散性皮肤利什曼病(DCL)是一种少见的病型,其特征为广泛散布的与麻风结节似类的皮肤病变,可能系对利什曼原虫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缺陷所致。
诊断
病变边缘刮取物作吉姆萨染色涂片或组织培养,发现利什曼原虫者即可确诊。还可将感染的材料印渍到滤纸上或经PCR技术扩增,然后用特异性DNA探针杂交检测。用特异性DNA探针或单克隆抗体或培养原虫的同工酶分析,可区别引起单纯性皮肤利什曼病和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的虫种。利什曼素皮肤试验在疾病早期就可呈阳性反应,而血清学试验通常要到疾病后期才可转为阳性。
预防和治疗
用活无鞭毛体接种到易感者身体的隐蔽部位,可诱导对相同虫种的免疫性,从而可预防在可见部位发生瘢痕。实验性疫苗尚在研究中。
特异性治疗与黑热病相同,一种抗真菌的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有可能成为首选药物。用死前鞭毛体加BCG的实验性免疫疗法有待评估。在溃疡底部及硬化的边缘热疗或隔日用葡萄糖酸锑钠浸泡,每日3~4次,也可能有效。弥散性皮肤利什曼病对药物治疗的抗性很大。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鼻咽粘膜利什曼病)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主要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感染后2~3个月出现原发性皮肤溃疡,持续6~15个月,溃疡病变很像单纯性皮肤利什曼病。但通常在原发性病变愈合后1年内,偶尔也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可转移到鼻咽组织。鼻和口板可发生巨大残缺而需作整形手术矫治。
诊断与单纯性皮肤利什曼病相同,但不易从粘膜病变处分离得到病原体。感染后期结疤时,利什曼素皮肤试验有助于诊断。治疗与上述其他利什曼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