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线虫病由麦地那龙线虫感染所致,它可引起疼痛性皮肤溃疡和使人衰弱的关节炎。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龙线虫病流行于热带非洲,印度,巴基斯坦,近东地区,南美部分地区和西印度群岛。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4000万人受感染(注: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宣布本病已消灭)。
人因饮入含有感染性剑水蚤的水而被感染。幼虫钻入肠壁,成熟为成虫,移行至结缔组织。怀孕的雌虫移行至皮下组织时,虫体的头端产生一疱疹化的硬丘疹,最后破溃。当与水接触时,子宫环经虫体前端脱垂而出并在水中排出会活动的幼虫。若无并发症,经1~3周的反复浸水,虫体可自疱疹伤口排出。若虫体不能到达皮肤,则被降解,吸收或钙化。在大多数地区,一次感染性发作约持续1年,每年的传病发生在相同季节。
症状和体征
感染的第1年往往无症状,症状以线虫性皮疹开始。局部症状为小疱疹处的奇痒和灼痛。产生疱疹的虫体毒性产物还能引起荨麻疹,红斑,呼吸困难,呕吐和瘙痒等变态反应。若虫体在排出或抽拉过程中断裂和幼虫漏逸至组织内,则可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而引起致残性剧痛。成虫一旦排出,症状消失,溃疡愈合。约50%的病例可发生成虫移行途径的继发感染。慢性后遗症包括纤维性关节强直症和肌腱挛缩。
诊断
在溃疡处出现成虫的头就可确诊。冷却溃疡区可刺激排出幼虫。X线检查可对钙化的成虫进行定位诊断(在埃及的木乃伊中发现过钙化的成虫)。用成虫粗提取物作皮试可产生环形的红色反应,但在雌性成虫显露前常为阴性。血清学试验是非特异性的。
预防和治疗
虽然用乙胺嗪化学预防有效,但防止感染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奶酪包布(一种粗布)过滤饮用水。
治疗是用一根小棒在数日至数周内缓慢地将成虫卷出。外科手术将虫取出是可能的,并且可减少病残,但在流行区很难做到。噻苯达唑(50~75mg/kg每日分2次口服,连服3日)或甲硝唑(250mg每日服3次,连服6日)均有有益作用,但它们无抗蠕虫的作用,只有抗炎和抗菌的特性。
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氢化考的松(必要时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也能加快成虫的排出和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