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蛔虫病是一种一般只感染动物的线虫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可引起对移行幼虫的嗜酸性肉芽肿组织反应或视力受损。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犬弓蛔虫,猫弓蛔虫和Baylisascaris procyonis的虫卵在土壤中成熟,通常分别感染狗,猫和浣熊。由这些动物排出的虫卵被人吞食后在肠道卵化,幼虫钻入肠壁后移行到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眼和几乎所有其他组织。这些幼虫通常不能在人体内完成它们的发育,但可存活多月。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各种动物的肝脏或肉也可引致感染。
症状和体征
内脏幼虫移行(VLM)综合征根据受累的器官不同可有发热,纳差,肝脾肿大,皮疹,肺炎和哮喘发作。高球蛋白血症,白细胞增多和明显的嗜酸性细胞增多很常见。对移行幼虫的局灶性嗜酸性肉芽肿反应可引起组织损害。VLM最多见于有食土史的2~5岁的儿童。如果不再摄入虫卵,本病可在6~8个月内自愈。也可偶尔侵犯脑或心脏而致死。
眼幼虫移行症(OLM)也称眼弓蛔虫病,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很轻微。OLM病变最主要的是可引起视力损害的视网膜肉芽肿反应。OLM发生于大龄儿童而在年轻成人中少见。
诊断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结果作出诊断。已建立了一种用于测定抗犬弓蛔虫幼虫抗体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肝脏或其他受累器官的活检可显示嗜酸性肉芽肿反应。组织切片中很难找到幼虫,活检的虫体检获率也很低,粪检无价值。OLM应与成视网膜细胞瘤鉴别,以免不必要的眼外科剜出术。
预防和治疗
在美国,幼犬的感染率超过80%,猫的感染要少得多,但两者均应正规驱虫。应设法使儿童与动物粪便的接触减至最少。
尚无经证实对VLM有效的治疗,应用乙胺嗪(2mg/kg日服3次,连服1~2周),甲苯达唑(100~200mg日服2次,连服5日)或阿苯达唑(400mg日服2次,连服3~5日)的疗效仍不肯定。对轻度症状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已足够;对严重症状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起救命作用。皮质类固醇也适用于急性OLM。可试用激光光凝疗法杀死视网膜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