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一种可引起腹痛和缺铁性贫血的美洲钩虫或十二指肠钩虫感染。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两种钩虫的生活史相同,虫卵随粪排出后,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1~2日就可孵化出杆状蚴,然后5~8日内转化为细长的丝状蚴。丝状蚴钻入人皮肤后随血流到达肺,然后沿呼吸道爬至会厌被吞入消化道,幼虫吸附于小肠并发育为成虫,长期吸血。成虫寿命2~10年。
十二指肠钩虫广泛分布于地中海流域,印度,中国,日本和南美洲太平洋沿岸,而在美国和赤道非洲罕见。美洲钩虫主要分布于中,南非洲,东南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也广泛分布于美国南部,加勒比海的岛屿和中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全世界约25%的人口被钩虫感染。
犬钩虫原先是感染狗的一种钩虫,但犬钩虫感染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生嗜酸性细胞性肠炎的常见原因,在美国也诊断过几例。在粪中常找不到虫卵,感染可能是无症状的,也可引起急性腹痛和嗜酸性细胞增多。依靠内镜确诊并在内镜下清除虫体作为治疗手段。
症状,体征和诊断
多数病例的钩虫感染是无症状的,但在幼虫入侵的部位可发生瘙痒性斑丘疹(着土痒)。大量幼虫通过肺移行有时可引起Löffer综合征。在急性期,位于小肠的成虫可引起上腹部绞痛,纳差,腹胀气,腹泻和体重减轻。慢性感染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而引起苍白,气促,虚弱,心动过速,疲乏,阳痿和浮肿。常见持续性轻度嗜酸性细胞增多。严重慢性失血可导致发育生长延缓,心力衰竭和全身水肿。www.med126.com
在新鲜粪便中很易查到由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排出的薄壳虫卵。若粪便不保暖应在数小时内及时检查,否则可孵出幼虫,后者易与类圆线虫的幼虫混淆。此外还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贫血程度及铁储备情况。
预防和治疗
防止不卫生的排便习惯和避免皮肤直接与土壤接触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在大多数流行区难以做到。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群众性驱虫治疗可能见效。
若是伴有严重贫血的重度感染,首先应给全身支持疗法和纠正贫血。一般口服铁剂治贫血可见良效,但对十分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肠外途径补铁或输血。
对病情稳定的病人,应即时给驱虫药,在美国甲苯达唑是首选药物,有报告,100mg日服2次连服3日为一个疗程的治愈率可达>90%。由于该药还有杀虫卵作用,故对控制流行区的感染特别有用。孕妇不宜服甲苯达唑。阿苯达唑(400mg单剂顿服)或噻嘧啶也有效。但噻嘧啶对不同虫种的剂量是不同的,治疗美洲钩虫时每日1次服11mg/kg(最大不超过1g),连服3日;治疗十二指肠钩虫时,只需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