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孢子虫病是由微孢子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从免疫功能正常者的无症状感染直至艾滋病患者的慢性腹泻,角膜疾病和肌炎。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隐孢子虫是必须在细胞内形成孢子的寄生性原虫。在消化道肠腔内,原虫伸展并夹住宿主细胞,将成核孢子质种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繁殖,然后产生成孢子细胞进而发育为孢子。孢子可弥散到其他细胞,或经粪,尿或皮肤排至体外。
对传染途径及可能的保虫宿主知之甚少,微孢子虫可能是健康人出现亚临床或轻度自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血清学调查表明,50%的健康人,特别是热带地区的人群,有抗Enterocytozoon cuniculi微孢子虫抗体,但在艾滋病问世前美国只有少数感染病例报道。本虫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机会性感染病原体,30%艾滋病患者的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有肠隐孢子虫病。除胃肠道外,其他部位也可发生感染。
症状和体征
隐孢子虫引起的临床疾病随感染虫种和宿主的免疫状况不同而异。在艾滋病患者,各种隐孢子虫可引起慢性腹泻,胆管炎,点状角膜结膜炎,腹膜炎,肝炎,肌炎或副鼻窦炎。肾脏,胆囊及副鼻窦感染已有报道,感染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的艾滋病患者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腹泻,因此可能不是腹泻的原因。角膜微孢子虫(Nosema corneum)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和艾滋病患者都可引起严重的并可威胁视力的基质性角膜炎。
诊断和治疗
应检查受累组织的活检标本或角膜刮取物中的微孢子虫。经吉姆萨染色,PAS染色,革兰氏染色或抗酸染色后,很易查找微孢子虫,在粪,尿或其他分泌物中可查到这种小孢子。
阿苯达唑(400mg每日服2次)能有效地控制这种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本药也可减少小肠活检中肠微孢子虫的数量,但不能根治这种感染。尚无现存的治疗眼微孢子虫病或弥散性微孢子虫病的办法,但用烟曲霉素眼药水和复方咪唑药(氟康唑,依曲康唑)治疗有成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