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没有保证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标准。药物剂量是根据给药年龄群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并根据预期的反应和个体药物处理的能力进行调整,提供相对最合理的处理。
儿科实践中应用的许多药物没有在儿童中进行适当的研究,或根本没有研究。许多建议从成人剂量计算儿科剂量的公式(如,Clark,Cowling和Young法则)错误的假设成人的剂量总是对的,而儿童只是成人的缩影。
如图258-2所示,药物剂量随着年龄指数不断地变化。根据体重的剂量是可行的但并不理想。当前推荐的剂量通常是根据儿童的体重或年龄计算的。然而,即使在同一个年龄组,如新生儿,由于药物清除成熟程度的不同,药物的剂量也不同。例如,新生儿期常用的抗生素(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间隔通常根据胎龄和生后年龄的指数进行调整(表258-1)。
药代动力学和治疗监测 许多药物在新生儿和大龄儿童中呈现双指数血浆消失曲线,那就是,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随时间指数直线下降,伴随一个短暂但快速的分布(α)相和一个缓慢的清除(β)相。这是一个二室模型和一级动力学的例证,残留在体内的药物的某一部分(不定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在分布相以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在身体其他部位的浓度成比例。这个模型适合于大多数用于新生儿和大龄儿童的药物,但另一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地西泮,地高辛)可能适用于多室模型。其他呈现饱和动力学(那就是,一个确定的量---不是部分---药物在每单位时间内清除)。在小儿童和青春前期的儿童中,α相相对于β相是相当短暂的,它对药物的全部清除和剂量计算没有明显的作用。同样,药物用于新生儿通常有一个相对于α相相当长的β相。这样,为了计算新生儿的药物剂量,可以把整个身体看作一个单室来考虑。www.med126.com
因大多数药物随一级动力学改变,剂量的调整可根据血浆的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的血浆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与剂量成比例。例如,苯巴比妥在每日10mg/kg时,血浆浓度5mg/L,加倍剂量到每日20mg/kg,血浆浓度也加倍到10mg/L。
当需要药效尽快发挥,给予负荷剂量(mg/kg)可有效,快速地达到预定的血浆浓度。对许多药物,新生儿和婴儿的负荷剂量(mg/kg)常大大地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然而,在生后最初几周内药物排出常延迟,为确保防止中毒,应给予较低的维持量,给药的间隔也要延长。
如果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或发生副反应,可以通过血清或其他生物液体(如唾液,尿液,脑脊液)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测对评估依从性也有作用。
给药途径 这取决于临床需要和具体情况。对于患病的未成熟的新生儿几乎所有的药物都静脉给药,这是因为他们的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药物吸收差;同时这些新生儿的肌肉组织非常少,不能采用肌内注射。对较大的早产儿,足月新生儿以及大龄儿童,口服是主要的给药途径。新生儿通过皮肤吸收的药物增加(见上文),正在对此进行评估。对急性患病儿童和那些伴随呕吐,腹泻和胃肠道功能减弱的儿童,推荐用肠道外给药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