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脓肿(神经外科),通常所说的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根据细菌来源可将脑脓肿分为五大类:(1)耳源性;(2)鼻源性;(3)隐源性;(4)损伤性;(5)血源性。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菌、变形桿菌、大肠桿菌等,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较常见;原虫以溶组织阿米巴常见。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其发病率占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1—2%,或稍高。脑脓肿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急性脑炎阶段;(2)化脓阶段;(3)包膜形成阶段。脑脓肿常见是单发的,也可是多房性或多发性脓肿。其临床表现可为脑膜炎,或颅内高压而产生脑脑干受压而死亡。新型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使脑脓肿的治愈率有了显著进步,病死率已自60年代的23.6%锐减至4%左右。儿童病例的预后较成人差,脑脓肿溃破或脑疝者预后不良,包膜完好单发性脓肿的预后良好。
症状表现:
1.急性感染症状,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脑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2.颅内压增高症状,随着脑脓肿形成和增大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脑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3.脑局灶定位症状:脑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4.脑疝形成和脓肿破溃: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诊断依据:
1.病人有化脓性感染源:如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肺部感染。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先天性心脏病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史。2.全身感染症状。3.多有脑膜炎病史,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出现脑脓肿相应部位的大脑或小脑损害征象。4.脑脊液检查:一般蛋白含量增高,并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血沉加快。5.脑血管造影,核素扫描、CT扫描或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占位性病灶(单发或多发)改变符合脓肿特征。6.探查性脑穿刺发现脓肿。
治疗:
治疗原则 1.脑部感染初期,应用大量抗菌素使感染局限,2—3周脑脓肿形成后再行手术。2.手术治疗:(1)穿刺抽脓,脓腔冲洗及注入抗菌素;(2)脓肿切除;(3)脓肿引流。3.脓肿破入脑室时,手术切除脓肿,抗菌素液体冲洗脑室并持续引流。
用药原则 1.依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2.混合有厌氧桿菌感染者加用灭滴灵。3.严重感染者使用抗菌谱广的抗菌素如第三代头孢抗菌素,或两种以上抗菌素联合使用。4.脑膜炎重者,考虑鞘内给药。5.使用脱水药及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6.身体状况差或手术出血多者,使用人体白蛋白。
预防常识: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早期多为急性化脓性脑炎,国外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30—50%,所以治疗脑脓肿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卫生宣教,增强人民体质,对有耳鼻慢性炎症,胸部和其他部位感染疾病,尽早彻底治疗,对开放性颅脑损伤及时彻底清创,摘除异物和碎骨片等,都是预防脑脓肿的重要措施,如果病人有局源感染病源,且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及颅内炎症征象,应找专科医师就诊,依据其临床表现,选择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扫描,一般可以诊断本病。如及时治疗,多数能治愈,否则颅内高压致脑疝,脑干受压呼吸回流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