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骨科),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其病因是致病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病源(如痈、脓肿等,或咽峡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经血液回流传播至骨形成感染病源。如病人患全身疾病、营养不良、使全身抵抗力降低时、更易致病。另外在解剖学上,小儿长管骨的干骺端在生长活跃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流缓慢、血液中细菌是在该处停留,而关节附近常因跌伤、扭挫伤等、更易使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局部抵抗力降低,细菌即易繁殖生长、形成感染病源。致病菌以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本病是常发生小儿长管骨干骺端。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胫骨和股骨,其次为肱骨、髂骨和指骨。本病相当多的病人可由急性转变成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甚至致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控制炎症、防止扩散、防止死骨形成、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其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尤为重要。
症状表现:
1.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高热(39°度以上)伴寒战等。2.肢体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附近肌肉痉挛、不愿活动患肢、称之“假性瘫”。3.干骺端明显压痛。4.患肢活动功能受限:由于疼痛而引起保护性肌痉挛肢体活动受限。5.浅表部位病源、出现皮肤温度增高。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以后发展整段肢体肿胀。6.白血球总数增高、可达2-4万/立方毫米中性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为阳性。7.X线拍片早期无明显改变、发病两周左右方具骨破坏、增生和病理性骨折表现。
诊断依据:
1.全身中毒症状、高烧寒战。局部持续性剧痛、干骺端深压痛、患肢呈“假性瘫”,局部有深压痛。2.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增高、血培养阳性。3.分层穿刺见脓液和炎性分泌物。4.X线拍片所示:两周左右方有变化。
治疗:
治疗原则 1.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2.局部切开引流手术;3.局部制动:皮牵引或石膏托固定。4.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以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选用二种以上抗生素同时静滴。2.经脓液药敏试验者,可选药物敏感抗生素应用。静滴为主。3.经抗生素治疗2-3日体温不降、穿刺有脓者,应尽早切开引流手术治疗。4.并发败血症、脓毒血症者以静滴大剂量抗生素为主,注意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输新鲜血等,以及防止并发症。5.急性期除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外其疗程是以体温正常二周左右,体温正常后可改肌注或口服、视病情而定。6.急性期转为慢性期、出现窦道流脓或已有死骨形成者,抗生素剂量可适当减少、或以肌注或口服为主。
预防常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化脓性细菌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病源(如节、痈、脓肿、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等)经血液回流传播至骨组织而引起感染。因此预防及早治疗这些“小病”尤为重要。本病最常发生小儿长管骨干骺端,关节附近常因跌伤、扭挫伤、局部血肿而被忽略、导致感染。儿童生长期注意体质强壮、抵抗力强壮。必须注意营养,平日运动锻炼、避免外伤等措施是预防本病关键。本病相当多的病人可由急性转变成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甚至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