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丝虫病(传染科)在我国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可引起乳糜尿、鞘膜积液、象皮肿等。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血内有微丝蚴的丝虫感染者。丝虫病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亚洲,主要为南亚和东亚。在我国已证实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15个省市及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尤以沿海地区最严重。本病对生命威胁不大,如能早期和彻底治疗,一般可很快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形成慢性则疗效差。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很难彻底治愈,影响劳动力甚大,亦可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危及生命。
症状表现: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表现: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性淋巴管炎”,类似丹毒,俗称“流火”。
2.丝虫热:周期性寒战高热,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
4.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5.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觉。
6.鞘膜腔积液: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
7.乳糜尿:尿呈乳白色,常于高脂肪饮食后加重。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下层为粉红色或红色沉淀。
8.象皮肿: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折沟、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发感染而形成慢性溃疡。
诊断依据:
1.流行区居住史。
2.反复出现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3.血中或淋巴结和淋巴管内找到微丝蚴可确诊。
4.可疑病例可用海群生作诊断性治疗,若于服药后2-14日内出现发热及淋巴系统反应或淋巴结节者诊断可基本确立。
治疗:
治疗原则 1.杀虫治疗(应尽早而彻底);2.对症处理;3.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用药原则
1.治疗本病首选的药物是海群生,它是治疗本病最根本的药物,但一般须在数年内反复多次治疗才能根治。
2.若无海群生可用左旋咪唑或夫喃嘧酮。但前者的疗效不如海鲜生,后者市场供应亦较紧缺。
3.发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引起的疼痛加用解热止痛药。
4.10%明矾液3毫升加1%普鲁卡因1毫升,适用于用鞘膜积液患者。用法:先抽尽积液后再注入此药液。
5.1%硝酸银溶液或12.5%碘化钠溶液10毫升作肾孟冲洗。适用于乳糜尿的病人。
预防常识:
丝虫病是由纹虫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血中有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因此,预防本病重点在于灭蚊防蚊和治疗微丝蚴携带者。在流行区居住的人,为了预防本病,可采用海群生食盐全民食用法。如为外来人口进入流行区,可用海群生片150毫克,每月服一次,可达到预防效果。一旦患了本病,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海群生治疗常能治愈:。晚期病例难以迅速奏效,然而反复多疗程的海群生治疗仍可望治愈。需要注意的是:在海群生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寒战、高热、关节酸痛、皮疹等反应,是由于大量成虫或微丝蚴被杀死所引起的过敏现象,不要将此误认为是医生开错了药。晚期病人单靠杀虫药治疗是不够的,还要配合其他辅助疗法。必要时还可施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晚期丝虫病人常常出现乳糜尿,但临床上乳糜尿的原因除了丝虫病外,还有其他一些病如腹腔内肿瘤、结核等也会出现乳糜尿,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作相应的辅助检查,千万不要随便相信游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