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伤寒与副伤寒(传染科),伤寒是伤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主要并发症。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桿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近年耐药菌株感染增多,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
症状表现: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者有谵妄,昏迷或虚性脑膜炎。
5.肝脾肿大、压痛。少数黄疸、肝功能异常。
6.皮疹(玫瑰疹)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7.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依据:
1.近月内在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区内生活或与本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2.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4.血、骨髓、尿、粪、皮疹括取液培养,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桿菌。
5.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0”1:80以上,“H”或“A”,“B”,“C”1:160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用药原则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常识:
伤寒、副伤寒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经口感染进入人体,引起发病。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由于伤寒热程长,临床症状体征复杂多样,轻重悬殊,病程中并发症多,常贻误诊断、治疗,应高度警惕。对疑似伤寒,血培养阴性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及早治疗,药量足,疗程长,预防复发或再燃。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要加强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伤寒疗效欠佳,多数是未经正规治疗、抗菌药应用不当或细菌多重耐药。因此,要结合药敏选用强有力的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伤寒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