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医院环境是保证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基本条件,因此,创造与维护一个适宜的环境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一)医院的物理环境
护理人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有良好通风和光线、美观而安全的疗养环境。
1.温度 适宜的病室温度一般为18-20℃,新生儿室、老年科病室以及检查、治疗时室温应略高,以22-24℃为宜,适宜的室温可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宁、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患者休息和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室温过高,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使人畏缩,缺乏活力,在治疗和护理时,患者容易受凉。
病室内应备有室温计,以随时了解室温的变化并及时调节。寒冷冬季,病室可用火炉或暖气取暖;炎热夏季,可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此外,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为患者增减衣服及被褥。
2.湿度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病室湿度一般指相对湿度而言,即一定温度条件下,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所含的百分比。湿度过高,空气潮湿,细菌易于繁殖,同时水分蒸发减少,抑制出汗,使患者感到潮湿憋闷,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湿度过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增加,可引起口渴、咽痛、鼻衄等,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尤为不利。
病室应配有湿度计,以便观察和调节。室内湿度过高时,可通风换气或使用空气去湿器;室内湿度过低时,夏季可在地面洒水,冬季可在火炉上安放水壶或使用空气加湿器。
3.通风 通风可使室内外空气交换,保持空气清新,并可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通风又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降低空气中细菌密度,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不通风会使室内空气污浊,氧气不足,患者会出现烦躁、疲乏、头晕、食欲不振等,故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调节器,有条件者可设立生物净化室。在冬季,通风时间可根据温差和风力大小适当掌握,一般开窗30分钟左右,通风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吹对流风,以免着凉。
4.采光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种。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自然的光照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愉快,对康复有利。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另外,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并可促进机体内生成维生素D,因此,应经常开启病室门窗,使日光直接射入,或协助患者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以增进患者身心舒适感,但应注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人工光源常用于满足夜间照明及平时特殊检查和治疗的需要。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需要对光线进行调节。楼梯间、治疗室、抢救室、监护室内的灯光要明亮;普通病室除一般吊灯外,还应有床头灯、壁灯或地灯,床头灯最好是光线可调节型,其开关应放置在患者易接触的地方;夜间使用壁灯或地灯,不使灯光刺眼,以免影响患者睡眠。
5.音响 音响是指声音存在的情况。病室内必须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噪声使人感到疲倦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根据WHO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在35-40dB。医院噪声主要包括各种医疗仪器使用时所发出的机械磨擦声和人为的噪声,如在病区内大声喧哗、重步行走、开关门窗和车、椅、床轴处锈涩而发出的响声等。医院是特别安静区,对声源要严加控制。病室应建立安静制度,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病室的门及桌椅脚应钉橡皮垫,推车轮轴定时滴注润滑油,以减少噪声的发生。
6.装饰 病室布局应整洁美观、陈设简单,桌椅摆放整齐划一,床距不得小于1m,以往医院采用白色,易使患者产生单调、冷漠的感觉,同时,白色反光强,易刺激眼睛产生疲劳。现在医院的装饰可根据病室的不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颜色。如儿科病房的床单和护士服可采用粉色等暖色调,以减少儿童恐惧感,增加温馨亲切的感觉;手术室可选用绿色或蓝色,给人以一种安静、舒适、信任的感觉。病室内适当摆设一些花卉盆景,可增添生机,特别是在蓓蕾满枝时,可给人以生命和活力的启迪,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病室周围应有树木、草坪、花坛等,供患者散步、休息和观赏。
执业护士导航 | ||||||
考试动态 | 考试大纲 | 政策解析 | 报名时间 | 成绩查询 | 准考证 | 分数线 |
考试时间 | 成绩单 | 注册查询 | 考试查分 | 报名时间 | 成绩单 | 护士注册 |
主管护师 | 考试题库 | 内科护理 | 外科护理 | 妇科护理 | 儿科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