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护士资格考试内科辅导:肺炎病人的护理
肺炎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肺炎病人护理,其中休克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为重点
肺炎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实质或间质内的急性渗出性炎症。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一、按解剖位置分类
(一)按解剖位置分类
1.大叶性肺炎 炎症起于肺泡,通过肺泡间孔向其他肺泡蔓延,以致一个肺段或肺叶发生炎症(肺实变),故又称为肺泡性肺炎。致病菌多为肺炎球菌。
2.小叶性肺炎 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播散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又称为支气管肺炎。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可由细菌、病毒及支原体引起。
3.间质性肺炎 为肺间质的炎症。
(二)按病因学分类
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其次为病毒、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均可引起肺炎。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肺炎杆菌。
(三)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2.医院获得性肺炎 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在入院48h后在医院内发生肺炎。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肺炎杆菌、肠杆菌等。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护理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肺炎,典型病变呈大叶性分布。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咳嗽、及咳铁锈色痰为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当全身抵抗力低下时,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后,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而发病。受凉、淋雨、过劳、酒醉、长期卧床等均可使全身免疫功能降低,而易致肺部感染。病人多见于既往健康的男性青壮年。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表现起病多急骤,寒战、高热,数小时内体温可高达39~41℃,呈稽留热型。全身肌肉酸痛,患侧胸痛明显,咳嗽时加剧。干咳,少量黏痰,典型者在发病2~3天时咯铁锈色痰。偶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感染严重病人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嗜睡、谵妄、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感染中毒病人易发生休克型肺炎,表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嗜睡、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可以体温不升,常无咳嗽、咳痰现象。
2.体征 肺实变时表现为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出现支气管呼吸音,干湿性啰音,累及胸膜时,可闻胸膜摩擦音。休克型肺炎出现休克体征。病变广泛者可因缺氧而引起气急和发绀。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有时心律不齐。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检查 白细胞计数可达1O×109~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在80%以上,伴有核左移和(或)细胞内中毒性颗粒。
2.X线胸片 早期肺纹理增多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病情发展,肺段或肺叶出现淡薄、均匀阴影,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
(四)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如抗生素治疗有效,24~72小时后体温即可恢复正常,抗生素疗程一般为7天,或热退后3天即可停药,改为口服用药,维持数天。
2.尽量不用退热药,避免大量出汗,影响临床判断。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有发绀情况,应予以吸氧,如发绀明显且病情不断恶化者,可进行机械通气。
3.休克型肺炎末梢循环衰竭时,首先应注意补充血容量,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使用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收缩压在12~13.3kPa(90~100mmHg),同时宜选用2~3种广谱抗生素联合、大剂量、静脉给药。对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五)护理措施
1.缓解不适,促进身心休息
(1)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
(2)高热寒战时可用暖水袋或电热毯等保暖,适当增加被褥。
(3)高热者于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置冰袋,或酒精擦浴降温,或按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剂。退热时需补充液体,以防虚脱。
(4)胸痛时嘱病人患侧卧位。
2.促进排痰,改善呼吸气急者给予半卧位,或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流量2~4L/min。痰粘不易咯出时,可鼓励病人多饮水,亦可给予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或遵医嘱给予祛痰剂,以稀释痰液,并配合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尿量的变化,下列情况应考虑有中毒型肺炎的可能:①出现精神症状;②体温不升或过高;③心率>140次/分;④血压逐步下降或降至正常以下;⑤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冷汗多,发绀,一般情况衰竭;⑥白细胞过高(>30×109/L)或过低(<4×109/L)。
4.中毒型肺炎的抢救与护理
(1)病人应平卧,头部抬高15°:保温、给氧;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保证液体及药物输入,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3)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4)进行抗休克与抗感染治疗:
①纠正血容量:补充水分,一般先静脉输给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维持血容量,减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内凝血;
②按医嘱给以血管活性药(如异丙基肾上腺素等),使收缩压维持在12~13.3kPa左右,或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③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输液不宜太快,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如血容量已补足而24小时尿量仍少于400ml,应考虑有肾功能不全;
④监测血气及电解质;
⑤抗感染治疗:按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并注意其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