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滞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粘滞度越高,流动性越小,反之则越大。然而,由于血液中的血细胞具有变形性、聚集性和粘附性,而且这些流变性又具有切变率依赖性,故使血液具有非牛顿流动特性。
血液比粘度测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使一定量的血液自然通过一定长度及内径的毛细玻璃管时所需的时间,以此来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流过同一毛细血管所需时间相比,其比值即为该血液或血浆、血清的比粘度。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很多,温度、血液pH值和渗透压可影响血液粘滞性,但主要影响的因素为血细胞因素(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数量、红细胞的变形性、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及血浆因素。
参考值: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定方法和温度等实验条件不同,各实验室报道的参数颇为不同,以下的数值仅供参考。
全血比粘度: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血浆比粘度:1.46~1.82
血清比粘度:1.38~1.66
全血还原比粘度:5.9~8.9
临床意义:
比粘度值与医师招聘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血液粘度测定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变化,研究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和防治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1.全血粘度增高
(1)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
(2)脑部疾病:如脑血管意外。
(3)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继发性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期等。
(4)内分泌及代谢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
(5)恶性肿瘤。
2.血浆粘度增高
(1)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血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