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肝疾病
第二节 肝脓肿
一、病因病理
全身性细菌感染,特别是腹腔内感染时,细菌侵入肝脏,如果病人抵抗力弱,可发生肝脓肿。细菌可以下列途径进入肝脏:①胆道:胆道蛔虫症,胆管结石等并发化脓性胆管炎时,细菌沿着胆管上行,是引起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②肝动脉: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病变,如骨髓炎,中耳炎、痈等,特别在发生脓毒血症时,细菌可经肝动脉进入肝脏;③门静脉:已较少见,如痔核感染、坏疽性阑尾炎、菌痢等,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脓毒栓子脱落进入肝内,即可引起脓肿。④肝外伤:特别是肝的贯通伤或闭合伤后肝内血肿的感染而形成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单发性肝脓肿脓腔有时可以很大,多发性肝脓肿的直径则可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数个脓肿也可融合成一个大脓肿。
二、临床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多为继发病变,其临床表现受原发疾病的影响,多系在原发病病程中骤起寒战、高热、大汗,肝区或右上腹痛并伴有厌食、乏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多发性肝脓肿症状最重,单发性者症状较为隐匿。查体有时可见右季肋区呈饱满状态,有时甚至可见局限性隆起,右下胸及肝区叩击痛,肋间有压痛及皮肤可出现凹陷性水肿;肝脏常肿大,有明显触痛,严重时,由于肝脏的广泛性损害可出现黄疸和腹水。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时出现贫血。肝功能试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X线胸部透视:右叶脓肿可见右膈肌升高,运动受限;肝影增大或局限性隆起;有时伴有反应性胸膜腔积液。左叶脓肿,X线钡餐检查常有胃小弯受压,推移征象。超声波检查在肝内可显示液平段。肝扫描,CT及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诊断肝脓肿的存在和定位有一定价值。
细菌性肝脓肿的严重并发症是向膈下,腹腔、胸腔穿破以及胆源性肝脓肿引起胆道大出血。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根据病史,临床上的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肿大。X线检查可见病侧膈肌抬高和固定,常有胸腔积液。肝左叶的脓肿可见胃被推移的征象。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对直径大于2公分的脓肿可以检出。超声肝扫描能显示肝内占位性损害的位置。大小和数目。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在脓肿部位显示一无血管区。诊断性肝穿刺抽脓,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应在超声波探查引导下进行。阳性的穿刺结果,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二)鉴别诊断:
1、阿米巴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性肝脓肿的鉴别
| 细菌性肝脓肿 | 阿米巴性肝脓肿 |
病 史 | 继发于胆道感染或其他化脓性疾病 | |
病 程 | 病情急骤严重,全身脓毒血症状明显 | 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
血液化验 | 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可高达90%。有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 白细胞计数可增加,血液细菌培养阴性 |
粪便检查 | 无特殊发现 | 部分病人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
脓肿穿刺 | 多为黄白色脓液,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 | 大多为棕褐色脓液,镜检有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若无混合感染,涂片和培养无细菌 |
诊断性治疗 | 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效 | 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好转 |
2、右膈下脓肿
多继发于化脓性腹膜炎或上腹部大手术后。全身反应如寒战,发热等和局部体征常不如肝脓肿严重但右肩部牵涉性痛较著,深吸气时尤重。X线检查右膈下常有气液面出现,右侧横膈升高,膈肌运动受限。
3、肝癌
与脓肿相比,病程较慢,无急性感染表现。肝呈进行肿大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而无显示压痛。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常呈阳性,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鉴别。但当肝癌并发高热或癌块坏死合并感染时,可导致误诊。
四、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全身支持疗法: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多次小量输血和血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抗生素治疗:应使用较大剂量。由于肝脓肿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未确定病原菌之前,可首选对此两种细菌有效的抗菌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素。
(三)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单个脓肿,应施行切开引流,病程长的慢性局限性厚壁脓肿,也可行肝叶切除或部分肝切除术。多发性小脓肿不宜行手术治疗,但对其中较大的脓肿,也可行切开引流,常用的手术途径为:
1、经腹腔切开引流:适用于多数病人,但术中应注意避免脓液污染腹腔,保证引流通畅。
2、经腹膜外切开引流:主要用于右肝叶后侧脓肿,可经右侧第十一肋骨床或切除其小段肋骨,在腹膜外用手指钝性分离至脓肿,行切开引流,但应注意勿损伤胸膜。
手术治疗中应注意:①脓肿已破入胸腔者,应同时引流胸腔;②胆道感染引起的肝脓肿,应同时妥善处理胆道病变和行胆道引流。③血源性肝脓肿,应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灶。
(四)中医中药治疗:多与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配合应用,以清热解毒为主,可根据病情选用五味消毒饮或紫胡解毒汤(紫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赤芍、丹皮、白芍、甘草)等方剂加减。
第三节 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大多数是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肝棘球蚴病),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
一、病因病理
犬绦虫是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猪、马,人也可为中间宿主。
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约75%),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及散布到全身各处。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
棘球蚴在肝内寄生时,首先发育成小囊肿,初时不含头节,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它的周围由中间宿主组织形成一个纤维性包膜,这亦即外囊;囊肿本身的壁即称为内囊;内囊又发育成为内外二层,外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即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即棘球蚴的本身,它可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囊内含弱硷性透明囊液,少量蛋白,无机盐和大量头节、子囊。包虫囊肿在肝内多为单发性;其部位又以肝右叶最多见。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寄生不形成囊肿,表现为灰白色硬结,逐渐长大向周围浸润,易误诊为肝癌。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执业护士网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破入胸腔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紊乱;破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及化脓性胆管炎;破入心包可致心包填塞,囊肿破入胸腹腔,常引起过敏性休克,若感染的囊肿向周围穿破可引起肝横膈胸膜瘘和/或支气管胆瘘严重的复杂情况。
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病史及体征: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外,需进行以下检查:
(二)X线检查:
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孤形囊壁钙化影。
(三)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为肝包虫的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法是用1∶~1∶1000无菌包虫囊液的等渗盐水新鲜配制液0.2毫升作皮内注射成直径3~8毫米皮丘,10分钟内大部分患者在皮丘周围有红晕出现,直径大于2厘米者为阳性亦可注射后数小时至1天后呈现延迟反应者有同等的诊断意义。囊肿破裂或并发感染时阳性率增高;包囊坏死或外囊钙化可转为阴性;手术摘除包囊后阳性反应仍保持约2年左右。肝癌、卵巢癌及结核包块等曾见有假阳性。
(四)超声波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时可发现子囊的反射波。
(五)同位素肝扫描:
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四、预防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五、治疗
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具体手术方法依包囊大小,有无胆瘘和感染或钙化决定。
(一)内囊摘除术:是基本的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包囊。手术时用敷料将周围妥为保护,并使与腹内脏器及腹腔完全隔开。以长针头带三通接头穿刺包囊,先抽吸出小部分囊液,再注入等量4%或10%甲醛液以杀灭头节,数分钟后迅速抽吸囊液,内囊塌陷后即与外囊分离;将外囊切开,摘除内囊及子囊,再以双氧水涂擦外囊壁。对外囊壁残腔的处理力求将其缝闭,巨大者亦可填塞大网膜,以防腔内渗液感染。
(二)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术:适用于有感染或有胆瘘的巨大包囊而囊壁不易塌陷者,在内囊摘除后放置闭式引流。
(三)内囊摘除并外囊一空肠“Y”型内引流术:用于与较大胆管相通坚韧不易塌陷闭合的外囊残腔。吻合口宜宽大并以空肠侧面吻合为佳。
(四)袋形缝合术:曾用于合并感染的病例,但术后都形成混合感染、胆瘘,成为经久不愈的复杂的窦道,病人痛苦。现已渐摒弃不用,改为彻底清除腔内的污物,尽量缩小残腔后留置闭式引流,配合抗感染治疗,使残腔早日闭合。
(五)肝叶切除术:用于钙化的肝包虫和泡状棘球蚴病例。
第四节 肝脏肿瘤
肝癌的外科治疗
肝癌分原发性肝癌和肝的转移性癌两种。肝癌通常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都有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一、发病率
肝癌的发病率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亚洲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不同,在我国普查表明多数地区在20/10万人口以下;但在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则较多见,其中高发区之肝癌标准化发病率达49.17/10万人口。发病年龄我国在中、老年。但在高发区则青、壮年发病的比例明显上升。男:女约为2∶1。
二、病因及病理
肝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未明了。可能与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变),某些天然化学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化合物,有机氯杀虫剂等)以及其它因素(如肝内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遗传)等有关。其确切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的大体标本的观察通常可分为三型;即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巨块型为单个癌块或多个癌结节融合而成,多见于肝右叶,较少伴发肝硬化,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多,预后亦较好。但由于癌块的迅速生长,易发生中心部位的坏死、出血,在临床上可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结节型最为常见,为多个结节性癌灶,大小不一,分布广泛,有半数以上病例波及全肝,大多伴有较严重的肝硬变,手术切除率低。弥漫型最少见,为广泛分散的小结节癌灶,肉眼下难于与肝硬变结节区别,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原发性肝癌根据组织学观察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和混合型肝癌三种。以肝细胞型肝癌最多见,占85%以上,且大多数伴有肝硬变。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将肝细胞型分为四级,高分化为Ⅰ级,中度分化为Ⅱ级和Ⅲ级,低度分化为Ⅳ级。以中度分化为多见。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产生甲胎蛋白能力各异,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都有一定影响。
三、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从症状出现到获得诊断,如不治疗,常于半年内死亡。如采用甲胎蛋白(α-FP)与B超普查,可检出早期无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并可在症状出现前平均8个月作出诊断。为早期手术切除“小肝癌”和术后长期存活,提供可能。
(一)早期症状: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表现无特征性。一般在30岁以上如有上腹部不适、胀痛、刺痛、食欲下降,无力和伴有进行性肝肿大者。或肝硬变的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疼痛加重都应考虑肝癌或癌变的可能。对可疑患者,应用甲胎蛋白检查普查,可发现一些“临床前期”的患者,为早期手术切除“小肝癌”和术后长期存活,提供了可能。
(二)主要症状
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因癌瘤使肝包膜紧张所致。多为胀痛、钝痛和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肝右后上部的侵犯亦可有胸痛。
1、腹胀:初为上腹胀,尤多见于左叶肝癌,另外,消化功能障碍及腹水亦可引起腹胀。
2、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最常见,亦常有恶心,呕吐及腹泻。
3、上腹部肿块:是肝癌最重要的体征,质地坚硬,不规则状。
4、消瘦、无力:多为中、晚期表现。
5、发热:为癌肿坏死所致。可为弛张型,呈持续性。
6、出血现象:多见于伴有严重肝硬变或肝癌晚期的病人。表现如鼻衄、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
7、某些全身性综合征: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三)主要体征:早期病人或普查时甲胎蛋白检测出的肝癌病人,可无明确体征。多数病人的体征为进行性肝肿大,不规则、硬、有压痛;腹水呈进行性增加,穿刺可为血性。脾肿大;黄疸,多在晚期出现,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以及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
四、诊断
早期诊断是原发性肝癌获得早期治疗的前提,一旦肝癌出现了典型症状与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往往已非早期。所以,凡是中年以上,特别是有肝病史病人,发现有肝癌早期非特异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腹痛,乏力,食欲不振和进行性肝肿大者应考虑肝癌的可能,要作详细的与肝癌临床有关的定性,定位等检查和观察。
(一)甲胎蛋白测定: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为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对诊断肝细胞肝癌具有相对专一性。对无肝癌其它证据,α-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
(二)血液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硷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三)超声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其诊断符合率可达84%,能发现直径2厘米或更小的病变,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四)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应用198金,99m锝,131碘玫瑰红,113m铟等玫瑰红,113m铟等进行肝扫描,常可见肝脏肿大,失去正常的形态,占位病变处常为放射性稀疏或放射性缺损区,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90%,但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不易在扫描图上表现出来。
传统的放射扫描仪由于分辩率低,扫描速度慢,且只是静态显象,故渐被γ-闪烁照相机所代替。近年发展起来的动态显象和放射性核素扫描(ECT)等新技术,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达90-95%。
(五)CT检查:分辩率高,可检出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与血管瘤鉴别。对于肝癌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但费用昂贵。尚不能普遍应用。
(六)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有时可显示直径为0.5~1厘米的占位病变,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0%。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分布,特别是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是目前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者。
(七)X线检查:腹部透视或平片可见肝脏阴影扩大。肝右叶的癌肿常可见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或呈局限性隆起,位于肝左叶或巨大的肝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和横结肠被推压现象。
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义,目前多采用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但有导致出血,肿瘤破裂和针道转移等危险,对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定诊断,但又高度怀疑或已定性诊断为肝癌的病人,必要时应做剖腹探查。
下列疾病应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1、肝硬变:病程发展缓慢,肿大的肝脏仍保持正常的轮廓。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扫描和血清α-FP测定,有助于鉴别。但当肝硬变的肝脏明显肿大,质硬而呈结节状;或因肝脏萎缩,硬变严重,在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区时,鉴别不易。应密切观察,并反复测定血清α-FP以作动态观察。
2、继发性肝癌:病程发展相对较www.lindalemus.com/wszg/缓慢;血清α-FP测定多为阴性。主要鉴别方法是寻找肝脏以外有无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乳腺等处的原发性癌肿病灶。
3、肝脓肿:一般都有化脓性感染或阿米巴肠病病史和寒战发热等临床表现。肿大肝脏表面无强节,但多有压痛。超声波检查肝区内有液性暗区。
4、肝包虫病:多见于我国西北牧区。右上腹或上腹部有表面光滑的肿块,病人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肝包虫皮内试验阳性可资鉴别。
此外,还须与肝脏邻近器官,如右肾,结肠肝曲、胃、胰腺等处的肿瘤相鉴别。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并根据不同病情发展阶段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而早期施行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肝癌,可根据病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化疗、冷冻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等。
(二)手术疗法:主要适应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以及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无严重肝硬变,临床上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肝功能及代偿好,全身情况及心、肺、肾功能正常者可进行手术探查或施行肝切除术。肝切除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肝硬变程度、肿瘤大小和部位以及肝脏代偿功能等而定。癌肿局限于一个肝叶内,可作肝叶切除;已累及一叶或刚及邻近叶者,可伴半肝切除;如已累及半肝,但没有肝硬变者,可考虑作三叶切除。位于肝边缘区的肝癌,亦可根据肝硬变程度选用部分切除或局部切除。肝切除手术中一般至少要保留正常肝组织的30%,或硬化肝组织的50%,否则不易代偿 。对伴有肝硬变的小肝癌,采用距肿瘤2厘米以外切肝的根治性局部肝切除术,同样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肝切除术后应注意预防处理继发性出血、胆瘘,腹腔内脓肿、脓胸、腹水和肝昏迷等并发症。
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196℃液氮冷冻固化。肝动脉内含化学药物的栓塞剂栓塞化疗,都有一定疗效。肝动脉栓塞化疗,可使肿瘤缩小,部分病人可因此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定位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具有可以反复多次施行的特点。
(三)中医中药疗法:中药治疗适用于所有的肝癌病人,包括与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也可用于术后复发或晚期,肝功能代偿不良的病人。如中药羟基喜树硷、斑蠢素,多依据病情辩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补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养阴柔肝,补益气血等方药。攻法主要为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方法。
(四)化学疗法:全身化疗主要配合肝癌手术切除后,经探查已不能切除者和弥漫型肝癌等使用。在有黄疸、腹水、肝功能代偿不全和全身衰竭时,一般不宜应用。化疗根据癌灶大小及病人情况,用小剂量长疗程或中剂量间歇疗法,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化疗,效果较好,临床常选用的药物如5-氟脲嘧啶,250豪克溶于5%葡萄糖溶液,每日1次,或500毫克,每周2~3次,静脉滴注。疗程总量8~10克;亦可口服,用量为每日5毫克1公斤体重,分4次服。丝裂霉素,每次4~6毫克,每周2次,静脉滴注或推注,疗程总量40~60毫克,常与5-氟脲嘧啶合并使用,另外,还有喜树碱,阿霉素等药物。
(五)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无严重损害,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道静脉曲张,癌块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无法切除的病人,可采用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应用深部X线,60钴外照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