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理化检验教学大纲
(卫生检验专业用)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检教研室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空气理化检验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air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100(其中理论教学48,实验教学52)
学分:5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空气理化检验是高等医药院校卫生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基地实习、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掌握常见空气污染物卫生检验方法的原理和检验技术,为今后从事卫生检验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适量介绍本学科的发展新动态。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空气理化检验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掌握空气理化检验(physicaland chemical analysis for air)的定义。
掌握空气理化检验的重要意义、基本任务、分类、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
了解空气理化检验的发展趋势和四个发展阶段;
了解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室内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经历的两个阶段;
熟悉(环境)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监测概念。
掌握空气污染的定义、原因;熟悉空气污染的危害;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
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重点掌握空气污染物分类: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重点掌握空气污染物的三种存在状态: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熟悉尘、烟和雾;熟悉分散性气溶胶、凝聚性气溶胶和化学反应形成的气溶胶的概念。
掌握采样体积的计算和换算,掌握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熟悉采样点的选择方法;
掌握风向频率、风向频率图、主风向,掌握烟污强度系数、烟污强度系数的百分比;掌握有效样品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掌握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
掌握直接采样法(注射器采样法、塑料袋采样法、置换采样法和真空采样法)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
掌握浓缩采样法(有动力采样法和无动力采样法)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重点掌握以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和冲击式吸收管作为收集器的溶液吸收法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
了解最大采气量、穿透容量、填充柱的洗脱效率等概念;熟悉个体接触量监测、个体采样器等概念
掌握气溶胶污染物的采样方法(沉降法、滤料法和冲击式吸收管法)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重点掌握用聚氯乙烯滤膜为滤料采样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
掌握气态和气溶胶两种状态污染物的同时采样方法的采样原理、采样方法、采集对象和主要注意事项;
掌握空气采样仪器的组成和串联顺序;掌握常用采气动力的分类(手抽气筒、水抽气瓶、电动抽气机、压缩空气吸引器)、采气原理和注意事项。
掌握流量计的分类(皂膜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孔口流量计、湿式流量计)、计量原理与注意事项,重点掌握流量计的校正原理与方法,
熟悉粉尘采样器和气体采样器的采样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其它专用采样器的采样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最小采气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采样效率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熟悉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
第三章 气象参数的测定
熟悉气象条件测定的卫生学意义(大气、生产环境、住宅和居民区),熟悉测定点和测定时间的选择;
重点掌握气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水银温度计)和温度计的校正原理与方法;
重点掌握气湿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干湿球温湿度计、通风温湿度计、手摇干湿球温湿度计),重点掌握相对湿度的定义和意义;
了解风速的测定原理与方法(杯状风速计、翼状风速计、热球式电风速计);
重点掌握气压的测定原理与方法(杯状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
重点掌握新风量的概念、测定原理和方法(风口风速和风量的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
第四章 空气检验的质量保证
掌握标准物质的定义和分级(一级标准物质和二级标准物质);
掌握气体标准样品的定义与分类(单元气体标样、二元气体标样、三元气体标样和多元气体标样,或者仪器仪表校正用标准气体、石油化工产品成分分析用标准气体、环境监测用标准气体);
掌握气体标准样品的基本特性(均匀性、稳定性与有效期)、作用与用途(在气体标准化研究中的应用、在气体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校准仪器仪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作用、评价分析方法)。
了解气体标准传递、溯源的定义。
掌握静态配气(大瓶配气法、塑料袋配气法、注射器配气法)的原理与方法;
掌握动态配气法(渗透管配气法、钢瓶气稀释法、扩散管配气法、吹气蒸发法)的原理与方法;其中,重点掌握大瓶配气法和渗透管配气法的原理与方法;重点掌握渗透率的(物理、化学)测定方法。
熟悉采样的质量保证内容(包括采样仪器的检验和校正、采样系统气密性检验、现场空白检验以及平行样品检验等);
掌握采样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方法(直接采样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有动力采样仪器的检验和校正);重点掌握流量计的原理与分类(皂膜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孔口流量计、湿式流量计),流量计的校正原理与方法,气温和气压对流量计读数的影响。
掌握现场空白检验、平行样检验和采样效率界限的有关规定(液体吸收管采样、填充柱或浸渍滤料采样、用滤料采集颗粒物)
掌握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意义;
掌握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测试方法的选定,标准参考物质的条件、作用和使用);重点掌握校正曲线(工作曲线、标准曲线)的绘制与回归。
掌握实验室质量评价,重点掌握用标准差表示的精密度控制图、用标准差表示的准确度控制图(百分回收率控制图)绘制、作用和应用方法;
熟悉实验室误差检验方法(双样法)。
第五章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了解生产性粉尘的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卫生学意义。
重点掌握粉尘浓度的(滤膜重量法)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掌握粉尘分散度的(沉降法、滤膜法)测定原理与方法。
重点掌握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焦磷酸重量法、碱熔钼蓝比色法)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空气颗粒物粒径表示方法、粒度分布和分类(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可吸入颗粒物、胸部颗粒物、呼吸性颗粒物、或者尘、烟和雾);
重点掌握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小流量(冲击式)采样—质量法、光散射法);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原理与方法(重量法)。
第六章 空气中无机污染物的测定
了解测定各无机污染物的卫生学意义;
掌握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紫外荧光法);
掌握空气中氧化氮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
掌握空气中氨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氨气敏电极法、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掌握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
掌握空气中臭氧和氧化剂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化学发光法、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库仑原电池法)
掌握空气中硫化物及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硫化氢、硝酸银比色法测定硫化氢、离子色谱法测定三氧化硫和硫酸雾、二氧化铅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
掌握空气中氟及其化合物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4-1995);
掌握空气中铅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二硫腙分光光度法(GBZ/T 160.10-2004)、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 11739-89)、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
掌握空气中汞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冷原子吸收光谱法(GBZ/T160.14-2004)、原子荧光光谱法(GBZ/T 160.14-2004))。
掌握空气中锰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磷酸-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GBZ/T160.13-2004)、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七章 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熟悉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卫生学意义;
重点掌握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酚试剂分光光度法、AHMT分光光度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重点掌握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光离子化检测气相色谱法);
掌握空气中苯并[a]芘的常用采样、分离方法,掌握苯并[a]芘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重点掌握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气相色谱法、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掌握空气中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热解析-气相色谱法(测定非甲烷烃)、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总烃和非甲烷烃));
掌握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对硫磷、气相色谱法测定甲基对硫磷);
掌握空气中拟除虫菊酯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气相色谱法测定胺菊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溴氰菊酯)。
第八章 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测定
掌握快速检验的的目的、特点、分类。
掌握试纸法的原理和特点,滤纸的性质和选择,空气中汞的快速检验原理与方法
掌握检气管法的原理和特点,了解检气管的制作(载体的选择和处理、指示剂和保护剂、装管与封管、检气管的标定)(自学),熟悉影响变色柱长度的因素(抽气速度、抽气体积、温度、采样装置、指示粉装管),检气管的质量检验,检气管的采样装置;掌握检气管法检测空气中甲醛、一氧化碳的方法;
掌握溶液法的原理和特点,熟悉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快速检验原理与方法;
了解仪器法的原理和特点;了解热学式气体测定器、光学式气体测定器、可见光气体测定器(visible light gas detector)、化学发光气体测定器(chemiluminescencegas detector)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
四、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4学时,实验36学时。
理论教学(48学时) | 学时 | 实验项目(52学时,选项开课) | 学时 |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 2 |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 6 |
第二章 空气样品的采集 | 8 |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 6 |
第三章 气象参数的测定 | 4 |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 | 7 |
www.med126.com第四章 空气检验的质量保证 | 8 | 流量计的校正 | 7 |
第五章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 6 | 空气中锰的测定 | 7 |
第六章空气中无机污染物的测定 | 12 |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 7 |
第七章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 6 |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 6 |
第八章空气中有毒物质快速测定 | 2 |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 6 |
空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测定 | 7 | ||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测定 | 6 | ||
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 6 | ||
室内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 | 6 | ||
空气中汞、二氧化硫的快速测 | 4 |
四、教材
吕昌银、毋福海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空气理化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黎源倩,杨正文.空气理化检验.医学三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崔九思.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崔九思,王钦源,王汉平.大气污染监测方法.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4.杨正文.空气检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周中平,赵寿堂,朱立.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7.Koren H,Bisesi M.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Health.LewisPublishers,2003
8.蔡宏道.现代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9.陈学敏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0.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大气环境标准工作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2.徐东群.居住环境空气污染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3.曾凡刚.大气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4.徐伯洪,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5.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6.原福胜.环境卫生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17.杨克敌.环境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8.叶立和,谢勇坚.作业场所空气中铅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4):301-302
19.江泉观,纪云晶,常元勋.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0.《实用环境保护标准汇编》编委会.实用环境保护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1.齐文启,孙宗光,边归国.环境监测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3.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室内环境质量及检测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204.1~18204.30—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25.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医学安全所.GB/T 18883—2000《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6.陈耀祖.有机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27.吴忠标.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8.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29.高小霞主编.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0.王作元译.空气质量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世界卫生组织,2003
31.许春向,邹学贤.现代卫生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2.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3.毛跟年,许牡丹,黄建文.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4.吴鹏鸣,姚荣奎,鲍子平.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35.刘迎春,叶湘滨.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第三版,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36.曲建翘,薛丰松,蒙滨.室内空气质量检验方法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7.孙桂林.国内外环境监测仪器产品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六、成绩评定
理论考核70%、实验考核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