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它包围在地球的表面,称为大气层(atmo-sphere)。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其化学组成见表2-1。
一、空气物理因素和健康 在空气的许多物理状态中,以太阳辐射( solar irradiation)、气温( airtemperature)、气湿(air humidity)、气流(air flow, wind)、气压(atmosphericpressure)及空气离子化(airionization)等因素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 (一)太阳辐射 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熔融物体,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辐射能。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垂直照射到大气层边缘的辐射强度为0.0795J/m2/min。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层中灰尘、雾、水汽等,能吸收太阳辐射,故一般来讲仅有43%的能量到达地面(图2-1)。太阳光谱由红外线(波长760~30000nm)、可见光线(波长400~760nm,分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和紫外线(波长4~400nm)组成。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谱www.lindalemus.com/zhicheng/组成,除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外,与太阳投射角有密切关系:太阳高度为30~38°时,辐射光谱主要为420~760nm,太阳高度低于11°时,则红外线及长波红外线占优势。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线,在大气圈平流层已全部被臭氧层吸收。 1.紫外线(ultraviolet)第二届哥本哈根光学会议将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分为三段。A段(UV-A)波长320~400nm,B段(UV-B)波长275~320nm,C段(UV-C)波长200~275nm。紫外线主要有下述几种生物效应:①色素沉着作用(pig-mentation):这是人体对光线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UV-A可以使人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成黑色素而沉着于其中,它可防止短波光线深透皮肤组织,保护皮肤使其不致过热。②红斑作用(erythema):即皮肤被紫外线照射后,局部出现皮肤潮红现象叫红斑。这是人体对UA-B段的特异反应。原发性红斑可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发生;继发性红斑在紫外线照射后6~8小时发生。紫外线的照射可使皮肤细胞释放出组织胺和类组织胺,它们刺激神经末梢,反射地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结果皮肤发红、水肿。③抗佝偻病作用(anti-rachitic effect):因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在UV-B段紫外线作用下可形成维生素D2和D3,以维持正常钙磷代谢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故婴幼儿和孕妇在用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时,还须接受紫外线的照射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佝偻病患病率的季节性变化与太阳紫外辐射的季节变化也是一致的:春季最高,秋季最低。④杀菌作用(germicidal effect):UV-C段能使蛋白质分子产生光化学分解。260nm左右的紫外线还能透入细胞核,使DNA分子单核苷酸之间的磷酯键和嘌呤、嘧啶间的氢键破坏,从而引起核蛋白变性、凝固,导致细菌细胞死亡。不同细菌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但紫外线波长愈短,杀菌效果愈好。所以一日之中,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紫外线强度最大、波长最短,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也最少。冬季和多云天气,紫外线对空气的杀菌作用大大减弱。 长波紫外线可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紫外线还可促进生物氧化过程,加速创伤愈合。增加血红蛋白,使血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目增多。 过强的短波紫外线直接照射眼睛,可导致雪盲(snow blindness)和电光性眼炎(flashburn)。 2.红外线(infrared ray)波长在760~30000nm之间的射线,其短波(760~1400nm)部分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故又称热射线。人体吸收适当的红外线后,局部温度增高、血管扩张充血,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慢性皮肤病、神经痛、冻伤等。红外线还可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过强的红外线可导致皮肤烧伤、日射病、红外线白内障(infrared cataract)和红外线视网膜灼伤等。 3.可视线(visible light)波长为400~760nm。可视线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视觉分析器对不同波长可视线的色觉是不同的,因而呈紫、蓝、绿、橙、红色等。可视线通过视觉器官改变人体的紧张及觉醒状态,使机体的代谢、脉搏、体温、睡眠和觉醒等生理现象发生节律性变化。适宜的照度可预防眼睛疲劳和近视,提高情绪和劳动效率。光线微弱可使视觉器官过度紧张而易引起疲劳。 (二)空气离子 空气离子(air ions)是指空气中带有阳电或阴电荷的离子。组成空气的各种气体的分子或原子,在宇宙线、紫外线的作用下,或在雷电、瀑布、海浪的冲击情况下,使气体分子失去外层电子,而成为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阳离子);游离的电子与另一个中性分子相结合,成为带负电荷的负离子(阴离子)。这一个使空气形成正、负离子的过程,称空气离子化。空气离子的形成是阴、阳离子成对出现的。一部分离子相互中和,又成为中性气体分子;一部分离子可把周围10~15个中性气体分子吸附到一起,形成质量较轻、直径较大的离子,称轻离子(n+n-);一部分轻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形成重离子(N+N-)。空气中离子浓度及重、轻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新鲜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指标如下: (1)空气离子数(n):新鲜空气阴离子多,故空气中阴离子数愈多,空气愈清洁。重离子不得过多,若比值大于50,则说明空气污浊。一般情况下,大气中轻离子总数约为1000个/ml,重离子达数千个/ml。 (3)空气离子单极系数(q):即阳离子(n+N+)与阴离子(n-N-)之比值q
上q=0.53。 今举一个教室内空气离子变化的情况为例,说明各指标的意义:某教室空气中,第一节课后,重离子数明显增多,由上课前的20668增至49850;轻离子数由280降至227;重轻离子比值由上课前的74升到219。到第四节课重离子数达最高峰为66600;轻离子数最低,由上课前的280降至141;重轻离子比值为472。说明随室内污染加重,重离子数增多,轻离子数减少,重轻离子比值增大。 空气阴离子对人体的作用是有益的,但阳离子也有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生物学作用是相反的,但也不尽然。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概括起来有: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②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份趋于正常;③降低血压;④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颤动;⑤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而空气阳离子则可抑制气管纤毛运动、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吸入空气阴离子,可改善睡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而阳离子则相反。临床上应用空气阴离子吸入治疗高血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在海滨、森林公园、瀑布处,感到空气新鲜,使人有舒适感;夏季雷雨之后空气特别清新令人舒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空气中阴离子增多有关。而在城市的闹市区或拥挤的公共场所,易感胸闷、头昏、头痛等,则与空气中的阳离子及重离子增多有关。 (三)天气与气候 气象(meteorologic phenomenon)是指大气状态。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主要为气温、气湿、气压、风、云、雨、雪等大气状态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而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天气变化情况的概括,即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天气特征。 气象中气团、锋、气旋等大气状态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气团是指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它的水平范围可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十几公里。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锋面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大块气团的交界面,在交界面的范围内常有阴雨或大风的发生。暖锋是暖空气流向冷空气逐渐取代其位置;冷锋是冷空气流向暖空气逐渐取代其位置。气旋即低气压区在中心,四周气流围绕中心而旋转,反之称为反气旋(图2-2)。 1.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人们早已观察到疾病与季节和气象的联系,如花粉症、枯草热、流行性感冒等,均与季节有明显相关;天气的变化也常常引起某些疾病的加重。例如,心肌梗塞的急性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变化、大风等的影响;冷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动脉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多。又如,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在1~2月份较7~8月份高,这是由于血管弹性、血液粘度、凝血时间和毛细血管脆性等均与气候有关。高血压、脑溢血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的时日。肺炎死亡多见于12~3月,当高气压急剧下降、冷锋通过时,肺炎的发作或死亡数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雷雨、台风、气团交替、冷锋过境、日温差较大有关。结核病人的咯血多见于锋面过境前后。 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断肢痛、偏头痛等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更大,被许多人称之为“天气痛”。 2.气候适应(acclimatization) 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可以因锻炼而加强。适应性依年龄而不同,一岁以下的婴儿以及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差,从10岁以后适应性开始增强,20~40岁适应性最强,4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下降。人类对气候的适应,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总调整和动员。首先,新陈代谢率发生适应于特定气候条件的变化。如以年平均气温为10℃的条件下热能需要量作为比较的基准,据FAO/WHO的意见,低于此温度每10℃热能需要量增加3%;高于此气温每10℃热能需要量减少5%,这是适应气候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动的一部分。 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都在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化。如以高原气候的适应为例,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各系统功能的综合性调整过程。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心跳次数和每搏输出血量都上升,血压有随海拔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肺通气量也加大。这一适应过程是由机体许多器官和系统参与的。 如所周知,人类许多生理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所谓生物学节律(biologicolrhythm),表2-3中列举了每日内若干生理现象的生理节奏韵律。这种现象也是长期适应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变化(太阳辐射、日照、气温等)而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这正是适应过程的一种表现。 当然,对气候的适应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度。短时间内过分强烈的气候变动,有时超过人类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引起对健康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