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有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其它功能性症状。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超过一个月。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FD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除,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检查发现约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由此而引起的慢性胃炎,但研究至今未发现Hp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且长期随访证明,经治疗Hp被根除并伴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善之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及慢性胃炎在FD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证据是:研究发现,在过半数FD患者有胃固体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III相胃肠动力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有研究证明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近年研究提示,这种感觉过敏与感觉传人通道异常有关,即正常的内脏传人信号在脊髓、脑的水平被放大,产生过强反应。这就可以解释,FD的症状在有胃排空延迟者是通过机械感受器产生,而在胃排空正常者,则由于中枢信号放大同样可以产生。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调查报道在FD 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三、临床表现
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其它上腹部症状。上腹痛多无规律性,在部分患者上腹痛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饥饿痛、进食后缓解,或表现为餐后0.5-3小时之间腹痛持续存在。
早饱、腹胀、嗳气亦为常见症状,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伴或不伴有腹痛。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上腹痛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与“恐癌”心理有关。
根据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溃疡型(上腹痛为主)、动力障碍型和非特异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1.1 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
1.2 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1.3 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1.5 无腹部手术史。对科研病例选择还需将同时伴有肠易激综合征者除外,以免影响 研究的可比性;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1年以上。
2. 诊断程序: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该无选择性的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为此,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检查如血、尿常规、粪隐血试验、血沉、肝功能试验、胃镜、腹部B超(肝、胆、胰),或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3.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见诊断标准所列。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往将有烧心、反酸症状而胃镜检查未见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列为反流型的FD,现已将这部分患者归为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进一步的检查及鉴别诊断见本篇第二章。
五、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治疗的原则。
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2. 药物治疗 无特殊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2.1 抑制胃酸分泌药 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2 促胃动力药 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多潘立酮10mg,3次/日;或西沙必利5-10mg,3次/日,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根据报道西沙必利略优于多潘立酮,但因有促进小肠运动作用,小部分患者有腹鸣、稀便或腹泻等副作用,减少剂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副作用可减轻至消失。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因长期服用副作用大,现已少用于FD治疗。
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换用或合用。
2.3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小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FD患者可能有效,可试用,用法见本篇第五章。
2.4 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具有抗5-羥色胺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副作用。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1: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1. 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而3次/分钟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使用放射性核素显象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正好相反。
2. 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回肠运动研究发现,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加可使60%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在健康对照组仅17%。
3. 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但研究还发现,因症状而求医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障碍,对应激反应更敏感和强烈。因此,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而使患者就医。
4. 其它 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
三、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 腹痛 几乎所有IBS患者www.lindalemus.com/yaoshi/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睡眠中痛醒者。
2. 腹泻 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3. 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
4. 其它消化道症状 多伴有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
5. 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6. 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7. 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199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症状(编者注: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编者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诊断。但要注意与表现隐匿或征状不典型的其它疾病鉴别,对诊断有怀疑者可选择有关的进一步检查。定期随访可以减少漏诊。
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乳糖不耐受症常见且鉴别困难,要注意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习惯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五、治疗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各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 药物治疗
2.1 胃肠解痉药 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pinaverium bromide)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剂,故副作用少,用法为50mg,3次/日。
2.2 止泻药 洛哌丁胺(loperamide)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
2.3 泻药 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IBS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目前国内已有这类药物供应,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2.4 抗抑郁药 对www.med126.com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甚至对不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亦有一定疗效。用法详见本章第一节。
2.5 其它 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效。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据报道有助便秘改善。上述药物多与其它药物合用,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
3. 心理和行为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国外报道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