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遗传:子代与亲代性状的相似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性状的差异性。
基因型变异:基因结构的改变。可遗传的。
表型变异:基因结构未改变。不可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细菌,荚膜变异,鞭毛变异。
2.毒力变异:卡介苗
3.耐药性变异
4.菌落变异
5.抗原性变异
二、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
(二)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可编
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质粒DNA的特性:
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
2.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3.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4.可在细菌间转移;
5.分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三)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分布广,有细菌的场所就有相应的噬菌体存在。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化学组成: 核酸(DNA或RNA);蛋白质
2.分类
(1)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噬菌体溶菌过程:
①吸附: 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②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www.lindalemus.com/wszg/胞的过程。
③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成熟与释放:将合成好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
(2)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分裂。
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的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四)转座子(transposon,Tn)
1.概念: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2.分类: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为最简单的或序列较短的Tn,只含与转位有关的基因。
(2)转座子(Tn):含转位有关基因及耐药性基因、 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或结构基因等。Tn可在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www.lindalemus.com/rencai/之间、质粒和质粒之间转移,导致耐药性的播散。
三、 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
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
异。
2.基因突变的规律:
(1)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2)突变与选择:随机性 ;选择性。
(3)回复突变: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
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3.DNA的损伤修复
(1)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DNA上形成T-T二聚体,导致突变。如在紫
外线照射后立即将细菌暴露于可见光下,则受损的DNA可修复,细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2)暗修复:切除修复---由核酸内切酶将损伤的片段切除,再DNA聚合酶、连接酶等的作用下,将缺少的部分补齐。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供体菌(donor);受体菌(recipient)
1.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是受
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图5-1)。
转化因子:游离的DNA片段。分子量小于1×107。
感 受 态:受体菌能摄取外源DNA片段的生理状态。感受态一般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后期,持续时间约3~4小时。
图5-1 转化模式图
2.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图5-2)。
F质粒、高频重组菌(Hfr)、 R质粒 的概念
3.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噬菌体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 任何部位DNA片段,发生于裂解期(图5-3)。
①完全转导:供体菌DNA片段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并随之传代。
②流产转导:供体菌DNA片段不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可自我复制。(大多为此)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transduction) :噬菌体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特
定部位的DNA片段,发生于溶原期。噬菌体将自身一段DNA留在供菌染色体上,却将相邻供菌的部分DNA带给受菌并整合至其染色体上(图5-4)。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 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图5-5)。
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基因组
1. 遗传物质:DNA 或RNA
2. 特点:只有一种核酸,且存在形式多样;基因数目少,结构较简单;复制方式具有多样性;有较大的遗传不稳定性。
二、基因突变
1.突变:病毒基因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2.基因组突变的方式: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
3.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突变发生在基因结构内,产生的变异株可导致特定表型的改变。
突变株(mutant):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病毒表型性状改变的毒株。
包括:条件致死性突变株、缺陷型干扰突变株、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2)静默突变---未引起表型改变的突变。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1.重组:两个病毒基因组间核酸序列互换、组合的过程。
2.重配:在分节段的病毒基因组之间,两个病毒株可通过基因片断的交换使子代基因组发生突变过程。
3.重组与重配可导致基因复活:
(1)交叉复活---活病毒与灭活病毒间。
(2)多重复活---两个或多个灭活病毒间。
四、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中DNA片段可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导致病毒基因变异及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改变。如:多种DNA病毒、反转录病毒。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诊断:与形态结构、染色性、生化、抗原性等变异有关
治疗:与耐药性变异有关
预防:与毒力变异有关
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三、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Ames试验
伤寒菌his-(不生长)可疑致癌物 his+ (生长)
四、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质粒指纹图(PFP)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载体:质粒/噬菌体
工程菌: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