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是一类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蝉、白铃等)传播的病毒,主要包括甲病毒科(alphaviridae)、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 以及其它科属共389个成员。在我国主要是黄病毒科的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40nm,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全长11kb,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
2 敏感动物与细胞 易感动物为乳鼠,敏感细胞为地鼠肾、幼猪肾细胞、C6/36蚊传代细胞。
3抗原结构 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包膜上有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二)传播途径
1传播媒介 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节吻库蚊。
2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猪,一般传播途径为猪→蚊→猪,若带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的人,传播途径则为猪→蚊→人。幼猪是最重要的中间宿主。蚊子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经蚊叮咬人侵入机体后,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的单核吞噬细胞中继续大量增殖,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不再继续发展者,为顿挫感染。少数病人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或其防御功能被突破,病毒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表现为高热、惊厥或昏迷等症状。重症患者可能死于呼吸循环衰住院医师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失语、强直性痉挛、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乙脑病毒感染后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同样可获得免疫力。
(四)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与鉴定 发病初期取患者血液、脑脊液,病尸脑组织研磨成10%悬液,接种敏感细胞(如C6/36、BHK-21等)分离病毒。
2抗原、抗体检测 一般早期诊断是利用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特异性IgM。利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检测相应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五)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环节。
二、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是登革热的病原体,由伊蚊传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近年来,我国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等地区亦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
登革病毒分1~4型,各型之间存在交叉抗原。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分为两个区:结构蛋白区和非结构蛋白区,RNA具有感染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和猴都是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引起猴→蚊→人的循环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的致病性主要与病毒血症播散、炎症性淋巴因子的释放、细胞毒超敏反应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有关。
人感染登革病毒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实验室诊断
类似乙脑病毒。采取病人早期血清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采集病人早期与恢复期血清,如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应用ELISA法及斑点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有早期诊断意义。
(四)防治原则
主要是防蚊灭蚊,登革病毒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三、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是森林脑炎的病原体,病毒呈球型,直径为30~40 nm,衣壳二十面体对称,外有包膜,核酸为单股正链RNA。蜱既是森林脑炎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病毒经蜱叮咬进入人体,在局部淋巴结、肝、蜱及单核吞噬细胞增殖,通过血液进入神经系统,轻型表现为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如损伤神经系统,可出现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和脊髓型。重型患者疾病恢复后可留有精神异常、瘫痪等后遗症。一般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森林脑炎的预防枢要是作好林区防护,防止蜱叮咬。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组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疾病或综合征的统称。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在我国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波拉病毒。
一、汉坦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及基因组 一般为球形,平均直径122nm,基因组为单负链RNA,分L、M、S三个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聚合酶(L)、糖蛋白(Gl、G2)和核蛋白(N)。
2 培养特性 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细胞、地鼠肾细胞中易增殖。
3 病毒型别 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结构的不同,目前至少有10种以上型别。
4抵抗力 抵抗力强,对热(60℃ 30min)、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新洁尔灭等)及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主要与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等处增殖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有关,潜伏期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2 免疫性 人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一般不发生再次感染,但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
(三)实验室诊断
1 病毒分离 病人急性期血液、尸检组织或感染动物的肺、肾等组织均可用于病毒分离。常用Vero-E6、A549细胞分离培养。
2血清学检查 恢复期IgM阳性或IgG升高4倍及以上作为急性期或近期感染指标。
(四)防治原则
主要采取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我国研制的汉坦病毒疫苗2年保护率在90%以上。病毒唑和www.med126.com病人恢复期血清对早期病人有一定疗效。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牛、羊、马、骆驼等家畜及野兔、刺猬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是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人被带病毒蜱叮咬而感染。潜伏期7d左右,病毒可能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血浆和红细胞渗出,出现发热、皮肤黏膜出血点、便血、血尿和低血压休克等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研制的灭活鼠脑疫苗在牧区试用的初步结果表明安全有效。
三、埃波拉病毒
埃波拉病毒为单负链RNA病毒,基因组为4.5×106 Da,编码7种蛋白质。
病毒在猴群中传播,通过猴传给人,并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病毒感染后在细胞质中复制,产生大量病毒,在肝、脾、肺和淋巴结中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埃波拉病毒糖蛋白破坏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损伤,造成的广泛出血引起水肿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死亡率极高。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均具有传染性。
(刘 劼)